衡阳市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23页 |
1.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2.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| 第12-19页 |
·农业旱灾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·农业水灾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5页 |
·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·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·结论与展望 | 第18-19页 |
3. 研究区概况 | 第19页 |
4. 论文基本框架与内容 | 第19-20页 |
5. 数据资料与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数据资料及来源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1页 |
6. 论文创新之处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研究理论探讨 | 第23-36页 |
1. 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体系 | 第23-32页 |
·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的概念 | 第23-24页 |
·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的基本特点 | 第24页 |
·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 | 第24-31页 |
·农业干旱与洪涝危险性评价 | 第24-28页 |
·农业水旱灾害脆弱性评价 | 第28-29页 |
·农业水旱灾情损失评估 | 第29-31页 |
·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的步骤 | 第31-32页 |
2. 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| 第32-36页 |
·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概念 | 第32-33页 |
·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| 第33页 |
·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措施 | 第33-34页 |
·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衡阳市农业水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| 第36-48页 |
1. 衡阳市农业水旱致灾因子等级划分标准 | 第36页 |
·农业干旱等级划分标准 | 第36页 |
·农业洪水等级的划分 | 第36页 |
2. 衡阳市农业水旱危险性分析结果 | 第36-40页 |
·农业干旱危险性高于农业洪涝危险性 | 第36-38页 |
·农业水旱危险性存在地域差异 | 第38-39页 |
·农业水旱危险性具有季节变化 | 第39页 |
·农业大旱与大涝频率较高 | 第39-40页 |
3. 衡阳市农业大旱与大涝风险预测 | 第40-43页 |
·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| 第40-41页 |
·衡阳市农业大涝预测 | 第41-42页 |
·衡阳市农业大旱预测 | 第42-43页 |
4. 衡阳市农业干旱与洪涝的形成机制分析 | 第43-48页 |
·大气环流的影响 | 第43页 |
·地形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·土壤状况和水系特征的影响 | 第45页 |
·人为砍伐森林的影响 | 第45页 |
·水利建设不足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水土流失严重加剧了水旱的危险性 | 第46-48页 |
第四章 衡阳市农业水旱灾害脆弱性评价 | 第48-61页 |
1. 农业水灾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 | 第48-55页 |
·洪水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8-49页 |
·洪水灾害脆弱性模糊评价模型 | 第49-50页 |
·模糊综合评判具体方法和步骤 | 第50-53页 |
·农业水灾脆弱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53-55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55页 |
2. 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形成及评估 | 第55-61页 |
·影响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因素 | 第55-57页 |
·衡阳市农业旱灾脆弱性定量评价 | 第57-60页 |
·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57-58页 |
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8-59页 |
·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估模型 | 第59页 |
·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60-61页 |
第五章 衡阳市农业水旱灾情损失评估 | 第61-67页 |
1. 引言 | 第61页 |
2. 农业水旱灾害直接损失评估 | 第61-64页 |
·农业受灾面积风险评估 | 第61-63页 |
·农业减产等级风险评估 | 第63-64页 |
3. 灾害链复合效应分析 | 第64-66页 |
·干旱灾害链效应分析 | 第64-65页 |
·洪水灾害链及其影响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 结论 | 第66-67页 |
第六章 衡阳市农业水旱巨灾综合风险分析 | 第67-82页 |
1. 衡阳市典型洪涝灾害年综合风险分析 | 第67-69页 |
·农业洪涝综合灾情定量评估方法 | 第67-69页 |
·1994年与1998年农业洪涝综合灾情比较分析 | 第69页 |
·结论 | 第69页 |
2. 2006年7月耒阳市山洪灾害风险分析 | 第69-76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69-70页 |
·综合灾情评估 | 第70-71页 |
·灾情形成机制综合分析 | 第71-74页 |
·耒阳山洪巨灾后的思考 | 第74-76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76页 |
3. 衡阳市2003年特大旱灾综合风险分析 | 第76-80页 |
·综合灾情评估 | 第76-77页 |
·灾情形成机制综合分析 | 第77-80页 |
4. 衡阳市农业水旱巨灾风险管理建议 | 第80-82页 |
第七章 衡阳市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| 第82-92页 |
1. 生态恢复与重建体系 | 第82-86页 |
·恢复与重建林业生态系统 | 第82-83页 |
·合理设计生态减灾模式 | 第83-84页 |
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| 第84-86页 |
2. 水利工程建设体系 | 第86-87页 |
·整治水域生态系统 | 第86页 |
·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体系 | 第86-87页 |
·加固防洪堤工程体系 | 第87页 |
3. 社会化防灾减灾措施 | 第87-92页 |
·建立防灾减灾管理权力机构,强化防灾减灾职能 | 第87-88页 |
·建立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,加大科技减灾行为 | 第88页 |
·建立防灾减灾法规与基金制度 | 第88页 |
·建立农业保险合作社,推动减灾工作产业化 | 第88-89页 |
·加强农村防洪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| 第89-90页 |
·大力发展耐涝抗旱农业 | 第90-92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92-9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5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1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