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欧阳修对李白诗歌的继承
| 内容提要 | 第1-6页 |
| 引言 | 第6-8页 |
| 第一章 宋代诗坛中的李白地位及形成原因 | 第8-25页 |
| 第一节 李白在宋代诗坛的地位 | 第8-9页 |
| 第二节 形成李白在宋代诗坛地位的原因分析 | 第9-18页 |
| 一、唐宋士人心态的差异 | 第9-14页 |
| (一) 盛唐之士,热情、外向,注重事功 | 第10-12页 |
| (二) 宋代之士,理性、内向,注重修身 | 第12-14页 |
| 二、唐宋诗学倾向的差异 | 第14-18页 |
| (一) “吟咏性情”的唐诗风尚 | 第15-17页 |
| (二) 注重理趣的宋诗风尚 | 第17-18页 |
| 第三节 欧阳修对李白诗歌的态度 | 第18-25页 |
| 一、欧阳修本人推举李白诗歌的言论 | 第18-22页 |
| 二、后代学者关于欧诗学李的言论 | 第22-25页 |
| 第二章 欧阳修学习李白诗歌的文本表现 | 第25-42页 |
| 第一节 豪放奔逸的风格 | 第25-30页 |
| 第二节 自然平易的语言 | 第30-35页 |
| 第三节 擅长古诗的体式 | 第35-42页 |
| 第三章 欧阳修推举李白诗歌的原因 | 第42-51页 |
| 第一节 社会外部原因 | 第42-45页 |
| 一、国运与诗风 | 第42-44页 |
| 二、诗歌改革榜样的选择 | 第44-45页 |
| 第二节 自身性格的原因 | 第45-51页 |
| 一、率性无畏、重友重义 | 第45-48页 |
| 二、纵酒适意,亲善自然 | 第48-51页 |
| 第四章 欧阳修继承李白诗歌的意义 | 第51-55页 |
| 第一节改革诗风之功 | 第51-52页 |
| 第二节启蒙宋调之功 | 第52-55页 |
| 结论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60-62页 |
| ABSTRACTION | 第62-65页 |
| 后记 | 第65-66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66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