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8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8-42页 |
·微乳液及其形成理论 | 第18-29页 |
·微乳液的制备与常规乳液的比较 | 第18-19页 |
·微乳液微观结构及其相行为 | 第19-21页 |
·胶团增溶理论 | 第21-23页 |
·负界面张力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双重膜理论 | 第24-25页 |
·几何排列理论 | 第25-27页 |
·R比理论 | 第27-29页 |
·微乳液微观结构分析方法 | 第29-33页 |
·光散射方法 | 第29页 |
·核磁共振(NMR)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发光探测方法 | 第30页 |
·傅立叶变换红外(FT-IR)方法 | 第30页 |
·电子自旋共振(ESR)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微乳液的电导行为 | 第31-33页 |
·计算机模拟 | 第33页 |
·PAM聚合工艺研究 | 第33-36页 |
·水溶液聚合法 | 第33-34页 |
·沉淀聚合法 | 第34页 |
·分散聚合法 | 第34页 |
·反相乳液聚合法 | 第34-35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| 第35页 |
·W/W乳液聚合法 | 第35-36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 | 第36-40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特点 | 第36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研究 | 第36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机理 | 第36-40页 |
·反相微乳液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| 第40-42页 |
·反相微乳液领域的研究热点 | 第40页 |
·本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| 第40-42页 |
2 微乳液的增溶特性与电导性质研究 | 第42-77页 |
·电导性质研究模型 | 第42-45页 |
·SHM理论 | 第42-43页 |
·CFM理论 | 第43-44页 |
·CFM引起的微乳液电导行为 | 第44-45页 |
·AOT/异辛烷反相微乳液的增溶及电导性质研究 | 第45-5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46-47页 |
·实验原理 | 第46-47页 |
·实验步骤 | 第4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6页 |
·AOT/异辛烷/水反相微乳液对水的增溶能力 | 第47-48页 |
·反相微乳液滴的有效半径 | 第48-49页 |
·AOT/CCl_4/水反相微乳液体系的FT-IR研究 | 第49-53页 |
·AOT/异辛烷/水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电导性质 | 第53-55页 |
·AOT/异辛烷/DMF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电导性质 | 第55-56页 |
·小结 | 第56页 |
·Span80-Tween80/液体石蜡(异辛烷)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增溶及其电导性 | 第56-6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7页 |
·药品与仪器 | 第57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57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2页 |
·HLB值对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·正丁醇浓度对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·氯化钠浓度对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·醋酸钠浓度对反相微乳液体系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·小结 | 第62页 |
·CIAB-正丁醇/烷烃/水微乳液拟三元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相行为研究 | 第62-65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3页 |
·药品与仪器 | 第63页 |
·CTAB-正丁醇/烷烃/水反相微乳液的制备 | 第63页 |
·CTAB-正丁醇/烷烃/水拟三元反相微乳液体系相图的绘制 | 第63页 |
·CTAB-正丁醇/烷烃体系对水的最大增溶量 | 第6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3-65页 |
·CTAB-正丁醇/烷烃/水拟三元反相微乳液体系相图 | 第63-64页 |
·CTAB-正丁醇/烷烃/水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相态变化 | 第64-65页 |
·小结 | 第65页 |
·CTAB-正丁醇/烷烃/水拟三元反相微乳液体系的电导性质研究 | 第65-75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5页 |
·药品与仪器 | 第65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65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5-75页 |
·CTAB-正丁醇/环己烷/水拟三元体系的电导性质研究 | 第65-67页 |
·CTAB-正丁醇/正庚烷/水拟三元体系的电导性质研究 | 第67-68页 |
·CTAB-正丁醇/异辛烷/水拟三元体系的电导性质研究 | 第68-70页 |
·电导性质与微乳液微观结构 | 第70-73页 |
·CTAB-正丁醇/环己烷/水拟三元体系电导性质与温度的关系 | 第73-75页 |
·小结 | 第7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3 AMPS改性PAM的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 | 第77-10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77-81页 |
·药品与仪器 | 第77-78页 |
·药品 | 第77页 |
·仪器 | 第77-78页 |
·AMPS改性PAM反相微乳液聚合 | 第78页 |
·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| 第78-80页 |
·测定原理 | 第78-79页 |
·聚合物特性粘数[η]的测定 | 第79页 |
·结果的计算和表示 | 第79-80页 |
·聚合物乳液固含量的测定 | 第80页 |
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80页 |
·热分析 | 第80页 |
·粒径及微观结构分析 | 第80页 |
·悬浮介质的制备 | 第80页 |
·絮凝性能评定 | 第80-8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81-101页 |
·引发剂对相对分子质量和固含量的影响 | 第81-88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引发机理 | 第81-83页 |
·引发剂加入方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| 第83-84页 |
·热引发剂(APS、AIBN、BPO)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| 第84-85页 |
·氧化-还原引发体系(APS-SHS)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| 第85-88页 |
·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·聚合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| 第89页 |
·pH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| 第89-90页 |
·EDTA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| 第90页 |
·结构表征 | 第90-101页 |
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90-91页 |
·热分析 | 第91-93页 |
·微观形貌分析 | 第93-96页 |
·粒径分析 | 第96-10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4 AMPS改性PAM应用性能研究 | 第102-12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03-104页 |
·药品与仪器 | 第103页 |
·药品 | 第103页 |
·仪器 | 第10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03-104页 |
·絮凝实验 | 第103-104页 |
·耐盐性能实验 | 第104页 |
·耐温性能实验 | 第10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4-119页 |
·高岭土模拟废水絮凝实验 | 第104-116页 |
·絮凝作用机理 | 第104-108页 |
·无机絮凝剂PAC、PFS最佳用量选择 | 第108-110页 |
·AMPS改性PAM投加量与絮凝性能的关系 | 第110-113页 |
·相对分子质量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| 第113-116页 |
·污泥废水实验 | 第116-117页 |
·耐盐性能实验结果 | 第117-118页 |
·抗温性能实验结果 | 第118-11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5 功能单体改性PAM反相微乳液聚合及性能研究 | 第120-145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荧光高分子P(FM-AM)及其性能研究 | 第120-128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22-124页 |
·药品与仪器 | 第122-123页 |
·P(FM-AM)反相微乳液的制备与聚合 | 第123页 |
·荧光高分子聚合物P(FM-AM)的微观结构 | 第123页 |
·荧光高分子聚合物P(FM-AM)的荧光性能 | 第123-12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24-128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P(FM-AM)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| 第124页 |
·P(FM-AM)的微观结构分析 | 第124-126页 |
·FM的荧光性能 | 第126页 |
·荧光高分子P(FM-AM)的荧光性能 | 第126页 |
·荧光强度与其浓度的关系 | 第126-128页 |
·小结 | 第128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荧光高分子P(FC-AM)及其性能研究 | 第128-13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28-129页 |
·药品与仪器 | 第128-129页 |
·P(FC-AM)反相微乳液的制备与聚合 | 第129页 |
·荧光高分子聚合物P(FC-AM)的荧光性能 | 第12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29-131页 |
·FC的荧光性能 | 第129页 |
·荧光高分子P(FC-AM)的荧光性能 | 第129页 |
·荧光强度与其浓度的关系 | 第129-131页 |
·小结 | 第131页 |
·阳离子单体DMB改性PAM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性能研究 | 第131-13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31-132页 |
·药品与仪器 | 第131-132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P(AM-DMB) | 第132页 |
·DMB和P(AM-DMB)的结构表征 | 第13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32-136页 |
·DMB的合成与表征 | 第132-133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P(DMB-AM) | 第133-134页 |
·絮凝性能研究 | 第134-136页 |
·疏水单体丙烯酸十八酯(OA)改性PAM反相微乳液聚合及其性能研究 | 第136-145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38页 |
·药品与仪器 | 第138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 P(OA-AM) | 第138页 |
·高岭土模拟废水絮凝实验 | 第138页 |
·耐盐、耐温性能实验 | 第13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38-143页 |
·OA合成与表征 | 第138-140页 |
·反相微乳液聚合P(OA-AM) | 第140-141页 |
·P(OA-AM)絮凝性能 | 第141-142页 |
·耐盐抗温性能 | 第142-1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3-145页 |
6 改性聚丙烯酰胺絮凝作用机理的理论研究 | 第145-160页 |
·改性 PAM的量子化学研究 | 第145-149页 |
·模型构建方法 | 第146-148页 |
·原子电荷分布 | 第148-149页 |
·改性PAM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| 第149-158页 |
·模型构建与模拟方法 | 第149-150页 |
·模拟力场 | 第149页 |
·模型构建 | 第149-150页 |
·模拟细节 | 第15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50-158页 |
·体系的平衡 | 第150-152页 |
·改性PAM分子与Al_2O_3(012)面的结合能 | 第152-158页 |
·改性PAM分子在Al_2O_3(012)面上的形变 | 第1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58-160页 |
7 结论 | 第160-163页 |
·本文结论 | 第160-161页 |
·本文创新之处 | 第161-162页 |
·本文的发展趋势及今后工作建议 | 第162-163页 |
致谢 | 第163-1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4-182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82-1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