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化企业卫生防护距离设置的合理性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| ·石化企业大气污染 | 第10-12页 |
| ·石化企业无组织排放废气的来源 | 第10-11页 |
| ·石化企业无组织废气的种类 | 第11页 |
| ·无组织排放废气的特点 | 第11-12页 |
| ·无组织排放废气的危害 | 第12页 |
| ·卫生防护距离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| 第12-20页 |
| ·卫生防护距离 | 第12页 |
| ·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| 第12-13页 |
| ·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制定 | 第13-14页 |
| ·石化企业防护距离标准 | 第14-19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20-22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0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| 2 卫生防护距离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比较 | 第22-26页 |
| ·计算方法的比较 | 第22页 |
| ·计算原理和设置参数的比较 | 第22-24页 |
| ·取值范围的比较 | 第24页 |
| ·计算结果的取级比较 | 第24页 |
| ·计算结果的执行 | 第24-26页 |
| 3 石化企业现行防护距离标准的比较 | 第26-53页 |
| ·石化企业生产规模 | 第26-33页 |
| ·原油加工能力 | 第26-29页 |
| ·乙烯生产能力 | 第29-31页 |
| ·化肥生产能力 | 第31-33页 |
| ·炼油化工一体化 | 第33-35页 |
| ·炼油化工一体化的优点 | 第33-34页 |
| ·我国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现状 | 第34-35页 |
| ·炼油化工一体化后石化企业防护距离的计算 | 第35页 |
| ·无组织排放污染源 | 第35-40页 |
| ·源强大小 | 第35-37页 |
| ·无组织排放面源形状 | 第37-38页 |
| ·无组织排放源有效高度 | 第38-40页 |
| ·气象条件 | 第40-45页 |
| ·风速与风向 | 第40-41页 |
| ·环境温度 | 第41-43页 |
| ·相对湿度 | 第43页 |
| ·降水 | 第43-45页 |
| ·复杂地形条件 | 第45-48页 |
| ·海陆风 | 第45-47页 |
| ·山谷风 | 第47-48页 |
| ·污染物浓度限值 | 第48-53页 |
| ·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限值比较 | 第49-50页 |
| ·石化企业特殊大气污染物浓度限值 | 第50-53页 |
| 4 某石化企业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 | 第53-70页 |
| ·项目概况 | 第53-56页 |
| ·项目工程概况 | 第53-54页 |
| ·项目区域环境概况 | 第54-56页 |
| ·项目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 | 第56-62页 |
| ·源强计算公式 | 第57页 |
| ·无组织排放浓度的监测 | 第57-61页 |
| ·无组织源强的计算 | 第61-62页 |
| ·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 | 第62-70页 |
| ·无组织排放面源清单 | 第62-63页 |
| ·防护距离的计算 | 第63-64页 |
| ·确定合理的卫生防护距离 | 第64-70页 |
| 5 结论与建议 | 第70-72页 |
| ·结论 | 第70-71页 |
| ·建议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8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82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