胜坨油田三区东三段储层非均质模型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前言 | 第10-17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·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| 第10-11页 |
| ·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方法 | 第11页 |
| ·储层非均质建模 | 第11-12页 |
| ·储层非均质性的应用 | 第12-13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| ·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| ·主要工作量 | 第15页 |
| ·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| 第2章 油藏地质及开发概况 | 第17-20页 |
| ·油藏地质特征 | 第17-19页 |
| ·油藏开发特征 | 第19-20页 |
| 第3章 储层沉积微相特征 | 第20-32页 |
| ·沉积背景 | 第20页 |
| ·沉积相标志 | 第20-23页 |
| ·岩性及沉积构造 | 第20-22页 |
| ·粒度特征 | 第22页 |
| ·古生物特征 | 第22页 |
| ·电测曲线特征 | 第22-23页 |
| ·沉积微相类型 | 第23-24页 |
| ·心滩微相 | 第23页 |
| ·河道微相 | 第23-24页 |
| ·泛滥平原微相 | 第24页 |
| ·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| 第24-29页 |
| ·沉积相模式 | 第29-32页 |
| ·砂体模式 | 第29-30页 |
| ·沉积模式 | 第30-32页 |
| 第4章 储层微观非均质特征 | 第32-39页 |
| ·岩矿非均质性 | 第32-34页 |
| ·成分非均质性 | 第32-33页 |
| ·结构非均质性 | 第33-34页 |
| ·成岩非均质性 | 第34-35页 |
| ·压实和压溶作用 | 第34页 |
| ·胶结作用 | 第34页 |
| ·交代作用 | 第34-35页 |
| ·溶解作用 | 第35页 |
| ·孔隙结构非均质性 | 第35-39页 |
| ·孔隙结构类型 | 第35-37页 |
| ·孔隙结构非均质模式 | 第37-39页 |
| 第5章 隔夹层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| 第39-49页 |
| ·隔夹层的类型与成因 | 第39-40页 |
| ·泥质隔夹层 | 第39-40页 |
| ·物性隔夹层 | 第40页 |
| ·钙质隔夹层 | 第40页 |
| ·隔夹层分布特征 | 第40-47页 |
| ·隔层分布特征 | 第41-45页 |
| ·夹层分布特征 | 第45-47页 |
| ·隔夹层空间分布模式 | 第47-49页 |
| 第6章 储层宏观非均质特征 | 第49-64页 |
| ·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参数 | 第49-51页 |
| ·方法原理 | 第49-50页 |
| ·参数的选取 | 第50-51页 |
| ·参数权重的确定 | 第51页 |
| ·层内非均质性 | 第51-54页 |
| ·储层韵律性 | 第51-53页 |
| ·层内渗透率变化 | 第53页 |
| ·非均质综合指数表征 | 第53-54页 |
| ·层间非均质性 | 第54-56页 |
| ·平面非均质性 | 第56-60页 |
| ·各种微相平面非均质性 | 第56-57页 |
| ·主力小层及韵律层非均质特征 | 第57-60页 |
| ·储层非均质性模型 | 第60-61页 |
| ·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因素 | 第61-64页 |
| ·沉积环境 | 第61-62页 |
| ·成岩作用 | 第62页 |
| ·构造运动 | 第62页 |
| ·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 | 第62-64页 |
| 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| 第64-71页 |
| ·微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| 第64-65页 |
| ·层内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| 第65-66页 |
| ·层间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| 第66-68页 |
| ·平面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 | 第68-71页 |
| 第8章 结论及认识 | 第71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