井下油水分离技术在底水油藏中的应用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前 言 | 第10-16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4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底水锥进规律研究 | 第16-35页 |
| ·底水锥进机理 | 第16-19页 |
| ·底水形成的物理分析 | 第16-18页 |
| ·水锥稳定条件 | 第18-19页 |
| ·有关临界产量的预测 | 第19-22页 |
| ·Meyer和Garder方法 | 第20页 |
| ·Chaney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目前计算底水油藏油井临界产量的公式 | 第21-22页 |
| ·有关见水时间的预测 | 第22-26页 |
| ·Sobocinski和Cornelius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Bournazel和Jeanson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Kuo和DesBrisay方法 | 第24页 |
| ·突破后的动态 | 第24-26页 |
| ·底水油藏见水时间预测及无水采油量分析 | 第26-33页 |
| ·公式推导 | 第26-30页 |
| ·计算实例与分析 | 第30-33页 |
| ·水锥的形成过程 | 第33-34页 |
| ·小结 | 第34-35页 |
| 第3章 底水锥进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 | 第35-44页 |
| ·底水锥进的影响因素 | 第35-38页 |
| ·生产压差 | 第35页 |
| ·射孔打开程度 | 第35-36页 |
| ·隔夹层的发育及其位置 | 第36-37页 |
| ·垂向水平渗透率比 | 第37页 |
| ·油水粘度比 | 第37-38页 |
| ·常用控制底水锥进的方法 | 第38-43页 |
| ·排水采油 | 第38-40页 |
| ·人工夹层抑制底水锥进 | 第40-41页 |
| ·水平井控制底水锥进 | 第41-43页 |
| ·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4章 同井注采系统近井地带压力分布 | 第44-54页 |
| ·油井打开程度大于2/3 时近井地带垂向压力降落 | 第44-46页 |
| ·油井打开程度小于2/3 时近井地带压力分布 | 第46-51页 |
| ·井的不完善性对渗流影响的预测方法 | 第51-52页 |
| ·同井注采技术在底水油藏中应用的优缺点 | 第52-53页 |
| ·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5章 底水油藏注水驱油模拟实验 | 第54-65页 |
| ·实验目的 | 第54页 |
| ·实验调查 | 第54-57页 |
| ·模型选择 | 第57页 |
| ·实验论证 | 第57-5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9页 |
| ·仿真物理模型 | 第59-60页 |
| ·实验装置图 | 第60-61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61-63页 |
| 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3-64页 |
| ·实验小结 | 第64-65页 |
| 第6章 底水油藏井下油水分离数模研究 | 第65-80页 |
| ·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| 第65-66页 |
| ·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的数学模型 | 第66-73页 |
| ·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66-68页 |
| ·数学模型的求解 | 第68-69页 |
| ·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步骤 | 第69-70页 |
| ·油藏数值模拟中对水体的选择 | 第70-73页 |
| ·数值模拟地质建模及底水油藏常规开采特征 | 第73-75页 |
| ·地质模型及参数 | 第73-74页 |
| ·底水油藏常规开采特征 | 第74-75页 |
| ·底水油藏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的数值模拟研究 | 第75-77页 |
| ·下分离器前定产液量下后定产油量生产 | 第75-76页 |
| ·下分离器前定产液量下后变产油量生产 | 第76-77页 |
| ·油水分离同井注采与打隔板防止水窜开采的数模研究 | 第77-79页 |
| ·隔板长度对下油水分离器井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| ·分离器与隔板不同组合的地面产水对比 | 第78-79页 |
| ·小结 | 第79-80页 |
| 第7章 结论 | 第80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| 致谢 | 第85-86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