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1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及现状 | 第12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方向及内容 | 第12-13页 |
| ·论文的组织 | 第1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敏捷开发分析及软件理论研究 | 第14-21页 |
| ·典型敏捷方法分析 | 第15-19页 |
| ·极限编程(eXtreme Programing,XP) | 第15-16页 |
| ·Serum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·动态系统开发方法(Dynamic System Development Method,DSDM) | 第17页 |
| ·适配性软件开发方法(Adaptive Software Development,ASD) | 第17-18页 |
| ·功用驱动开发方法(Feature Driven Development,FDD) | 第18页 |
| ·水晶方法族(Crystal) | 第18-19页 |
| ·敏捷方法的特点、优势及局限性 | 第19-2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| 第三章 基于架构的软件复用 | 第21-29页 |
| ·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| 第21-23页 |
| ·框架(Framework) | 第23-24页 |
| ·设计模式(Design Pattern) | 第24-25页 |
| ·组件(Components) | 第25-26页 |
| ·组件定义及特点 | 第25页 |
| ·组件的分类 | 第25-26页 |
| ·组件模型 | 第26页 |
| ·框架(Framework)、组件、设计模式的关系 | 第26-28页 |
| ·框架(Framework)与组件 | 第26-27页 |
| ·框架(Framework)和设计模式 | 第27-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四章 松耦合软件框架研究 | 第29-74页 |
| ·框架的设计思想 | 第29-35页 |
| ·反射机制 | 第29-30页 |
| ·XAML描述语言 | 第30-33页 |
| ·运行时的体系结构 | 第33-35页 |
| ·框架的内部架构 | 第35-49页 |
| ·XAML文件加载器 | 第38-42页 |
| ·对象加载器 | 第42-45页 |
| ·后台代码编译与晚期绑定 | 第42-44页 |
| ·根据XAML元素信息构建对象 | 第44页 |
| ·对象事件绑定 | 第44-45页 |
| ·运行容器 | 第45-47页 |
| ·对象信息收集 | 第46-47页 |
| ·对象生命周期管理 | 第47页 |
| ·异常管理器 | 第47-48页 |
| ·框架的运行流程 | 第48-49页 |
| ·框架基础组件的开发 | 第49-62页 |
| ·消息管理组件 | 第49-50页 |
| ·状态机组件 | 第50-55页 |
| ·事件池组件 | 第55-56页 |
| ·工作流组件 | 第56-58页 |
| ·菜单组件 | 第58-59页 |
| ·异常管理组件 | 第59-62页 |
| ·测试驱动 | 第62-73页 |
| ·框架内的单元测试工具设计(AFUT) | 第63-66页 |
| ·框架的单元测试 | 第66-72页 |
| ·框架的集成测试 | 第72-7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|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4-77页 |
| ·框架的优势 | 第74-75页 |
| ·框架的扩展方案 | 第75-76页 |
| ·今后的工作 | 第76-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