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维函数的绘制方法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. 绪论 | 第7-15页 |
·科学可视化 | 第7-11页 |
·可视化过程模型及数据模型 | 第7-9页 |
·科学可视化的分类 | 第9页 |
·可视化研究方向 | 第9-11页 |
·真实感图形绘制 | 第11-12页 |
·真实感图形概述 | 第12页 |
·真实感图形绘制的主要技术 | 第12页 |
·本文所作的工作 | 第12-15页 |
第二章. 消隐技术 | 第15-27页 |
·消隐算法的介绍 | 第15-19页 |
·消隐算法中的常见技术 | 第16-18页 |
·几种消隐算法的介绍 | 第18-19页 |
·三维函数消隐的特殊性及水平线消隐算法 | 第19-23页 |
·三维函数消隐的特殊性 | 第19-20页 |
·水平线算法 | 第20-23页 |
·水平线算法的性能分析 | 第23-27页 |
第三章.光照模型及明暗处理 | 第27-39页 |
·光照模型 | 第27-30页 |
·环境光 | 第27-28页 |
·漫反射 | 第28页 |
·镜面反射 | 第28-30页 |
·明暗处理技术 | 第30-34页 |
·多边形网格明暗处理 | 第30-31页 |
·Gouraud 明暗处理技术 | 第31-33页 |
·Phong明暗处理 | 第33-34页 |
·光照模型结合明暗处理技术的扩展 | 第34-37页 |
·从灰度图到彩色图 | 第34-36页 |
·从单光源到多光源 | 第36-37页 |
·明暗处理技术的性能分析 | 第37-39页 |
·运行效果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运行时间比较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函数的阴影生成 | 第39-57页 |
·阴影的属性 | 第40-41页 |
·什么是阴影 | 第40页 |
·阴影的作用 | 第40页 |
·阴影生成算法的本质 | 第40-41页 |
·阴影生成的步骤 | 第41页 |
·阴影网格的处理算法 | 第41-46页 |
·部分可见阴影网格的裁减 | 第41-42页 |
·判断点与多边形的位置关系 | 第42-44页 |
·反走样算法 | 第44-46页 |
·函数的消隐结合Gouraud明暗处理生成阴影 | 第46-50页 |
·直接利用光照方程生成阴影 | 第46-47页 |
·处理对于光源部分可见的网格生成阴影 | 第47-50页 |
·函数消隐结合Phong明暗处理生成阴影 | 第50-51页 |
·几种阴影生成算法的性能分析 | 第51-57页 |
·绘制效果分析 | 第51-53页 |
·运行时间分析 | 第53页 |
·扩展能力分析 | 第53-55页 |
·总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结束语 | 第57-59页 |
·工作总结 | 第57页 |
·工作展望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5页 |
研究成果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