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表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9页 |
1.1 植物根际促生菌概述 | 第14-15页 |
1.2 植物根际促生菌分类 | 第15页 |
1.2.1 胞内PGPR(iPGPR) | 第15页 |
1.2.2 胞外PGPR(ePGPR) | 第15页 |
1.3 植物根际促生菌作用机理 | 第15-21页 |
1.3.1 固氮 | 第16页 |
1.3.2 溶磷解钾 | 第16-17页 |
1.3.3 分泌植物激素及相关调控物质 | 第17-18页 |
1.3.4 释放挥发性调控物质 | 第18-19页 |
1.3.5 抑制植物病原菌 | 第19-21页 |
1.4 植物根际促生菌耐盐机制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1.4.1 微生物渗透保护机制 | 第21-22页 |
1.4.2 微生物渗透感应及调节作用 | 第22页 |
1.4.3 利用根瘤菌提高豆科植物抗逆性 | 第22-23页 |
1.5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开发与利用 | 第23-24页 |
1.5.1 微生物菌剂 | 第23页 |
1.5.2 微生物肥料 | 第23-24页 |
1.5.3 生物防治剂 | 第24页 |
1.6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| 第24-28页 |
1.6.1 结构基因组学(Structural Genomics,SG) | 第25页 |
1.6.2 功能基因组学(Functional Genomics,FG) | 第25页 |
1.6.3 比较基因组学 | 第25-26页 |
1.6.4 基因组测序技术 | 第26-28页 |
1.6.4.1 第二代核酸测序技术 | 第26-27页 |
1.6.4.2 第三代核酸测序技术 | 第27页 |
1.6.4.3 第四代核酸测序技术 | 第27-28页 |
1.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梭梭根际三株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29-3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2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9页 |
2.1.2 实验方法 | 第29-32页 |
2.1.2.1 三株根瘤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2.1.2.2 三株根瘤菌对环境的耐受性测定 | 第30页 |
2.1.2.3 三株根瘤菌固氮、溶磷能力的测定 | 第30-31页 |
2.1.2.4 三株根瘤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| 第31页 |
2.1.2.5 三株根瘤菌分子生物学特性鉴定 | 第31-32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7页 |
2.2.1 三株根瘤菌的生长特性 | 第32页 |
2.2.2 三株根瘤菌对环境的耐受性 | 第32-34页 |
2.2.3 三株根瘤菌的固氮、溶磷能力 | 第34-35页 |
2.2.4 三株根瘤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| 第35-36页 |
2.2.5 三株根瘤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| 第36-37页 |
2.2.5.1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| 第36-37页 |
2.2.5.2 三株根瘤菌菌株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| 第37页 |
2.3 讨论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梭梭根际三株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长及耐盐性的影响 | 第39-55页 |
3.1 材料和方法 | 第39-42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39页 |
3.1.2 实验方法 | 第39-40页 |
3.1.3 紫花苜蓿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| 第40-42页 |
3.1.4 数据统计 | 第42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0页 |
3.2.1 三株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植株生长的影响 | 第42-45页 |
3.2.2 三株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根瘤生长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2.3 盐胁迫下三株根瘤菌对紫花苜蓿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2.4 盐胁迫下三株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渗透调节能力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3.2.5 盐胁迫下三株根瘤菌对紫花苜蓿Na+、K+含量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3 讨论 | 第50-55页 |
3.3.1 根瘤菌促进了紫花苜蓿的生长 | 第50-51页 |
3.3.2 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根瘤生长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3.3 根瘤菌维持了盐胁迫下紫花苜蓿质膜的相对完整性 | 第52-53页 |
3.3.4 根瘤菌增强了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 | 第53-54页 |
3.3.5 根瘤菌提高了盐胁迫下紫花苜蓿K+/Na+比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梭梭根际枯草芽孢杆菌WM13-24 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两种豆科牧草生长的影响 | 第55-77页 |
4.1 材料和方法 | 第55-57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55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55-57页 |
4.1.2.1 菌株WM13-24 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| 第55页 |
4.1.2.2 菌株WM13-24 的全基因测序及功能基因挖掘 | 第55-56页 |
4.1.2.3 菌株WM13-24 对两种豆科牧草生长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1.3 两种豆科牧草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| 第57页 |
4.1.4 数据统计 | 第57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7-74页 |
4.2.1 菌株WM13-24 的生长特性 | 第57页 |
4.2.2 菌株WM13-24 对环境的耐受性 | 第57-58页 |
4.2.3 菌株WM13-24 的生理生化特性 | 第58-59页 |
4.2.4 菌株WM13-24 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| 第59-60页 |
4.2.4.1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| 第59页 |
4.2.4.2 菌株WM13-24 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2.5 菌株WM13-24 的全基因测序及功能基因挖掘 | 第60-69页 |
4.2.5.1 菌株WM13-24 全基因组三代测序数据统计及质量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2.5.2 菌株WM13-24 全基因组拼装结果及组成预测结果 | 第61-62页 |
4.2.5.3 菌株WM13-24 全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功能注释结果 | 第62-63页 |
4.2.5.4 菌株WM13-24 全基因组抗生素抗性(ARDB)分析结果 | 第63页 |
4.2.5.5 菌株WM13-24 全基因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(CAZy)功能注释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2.5.6 菌株WM13-24 全基因组致病菌毒力因子(VFDB)分析结果 | 第64-65页 |
4.2.5.7 菌株WM13-24 全基因组致病性(pathogen host interactions PHI)分析结果 | 第65页 |
4.2.5.8 菌株WM13-24 基因组共线性分析 | 第65页 |
4.2.5.9 菌株WM13-24 基因组圈图绘制 | 第65-66页 |
4.2.5.10 菌株WM13-24 全基因组中与促生及抗逆特性相关功能基因的挖掘 | 第66-69页 |
4.2.6 菌株WM13-24 对两种豆科牧草生长的影响 | 第69-74页 |
4.2.6.1 菌株WM13-24 对蒺藜苜蓿和白三叶生长的影响 | 第69-72页 |
4.2.6.2 菌株WM13-24 对蒺藜苜蓿和白三叶光合参数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4.3 讨论 | 第74-77页 |
4.3.1 菌株WM13-24 基因组分析 | 第74页 |
4.3.2 菌株WM13-24 基因组中功能基因的预测 | 第74-75页 |
4.3.3 菌株WM13-24 促进了蒺藜苜蓿和白三叶的生长 | 第75-76页 |
4.3.4 菌株WM13-24 提高了蒺藜苜蓿和白三叶的光合作用 | 第76-77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5.1 结论 | 第77页 |
5.2 展望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95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