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8页 |
·直接接触式换热及研究进展 | 第13-19页 |
·换热器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2页 |
·超重力技术及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·超重力技术 | 第22-23页 |
·超重力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3-25页 |
·超重力场中传热的研究现状 | 第25-26页 |
·课题的提出 | 第26-28页 |
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6-27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| 第27-28页 |
2 超重场中传热过程分析 | 第28-39页 |
·超重机中传热过程冷热流体的交换方式 | 第28-31页 |
·逆流超重机中热气体的直接水冷 | 第28-29页 |
·逆流超重机中热水的直接空气冷却 | 第29-31页 |
·过程分析 | 第31-39页 |
·过程传递的方向(以空气和水体系为例说明) | 第31页 |
·换热速率 | 第31-33页 |
·过程的极限 | 第33-34页 |
·极限温度——湿球温度与绝热饱和温度 | 第34-39页 |
·热气体的直接水冷液体出口的极限温度——湿球温度 | 第34-35页 |
·湿球温度的计算及路易斯(Lewis)规则 | 第35-37页 |
·绝热饱和温度 | 第37-39页 |
3 超重场中传热模型 | 第39-47页 |
·超重力场中逆流接触时液滴运动模型 | 第39-44页 |
·逆流超重力旋转床中气液两相流体的总体物理模型描述与模型假设 | 第39-40页 |
·液滴受力分析及直径 | 第40-41页 |
·气相运动方程 | 第41-42页 |
·液滴运动轨迹方程 | 第42-43页 |
·液滴的凝合和分散 | 第43-44页 |
·超重力场下传热面积 | 第44-45页 |
·超重离场下总传热面积 | 第44页 |
·逆流超重机相界比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逆流超重机传热、传质模型 | 第45-47页 |
4 超重场中传热实验研究 | 第47-64页 |
·超重力场直接换热工艺流程 | 第47-48页 |
·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48-50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48-49页 |
·超重机主要参数 | 第49页 |
·主要设备结构 | 第49-50页 |
·超重机传热模型的证明,以及传热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讨论 | 第50-62页 |
·超重机传热效果验证 | 第50-54页 |
·单位传热高度计算 | 第50页 |
·传热系数模型验证 | 第50-51页 |
·出口温度测量值及其计算值比较 | 第51-54页 |
·超重机传热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讨论 | 第54-59页 |
·气体进口温度对传热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·气体流量对传热的影响因素 | 第55-56页 |
·超重机转速对传热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·不同超重机转速下的传热系数 | 第57-58页 |
·超重机转速对传热单元高度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·气液间传热 | 第59-62页 |
·气体进出口温度降随气体进口流量的变化 | 第59-60页 |
·气体进出口温度降随液体进口流量的变化 | 第60-61页 |
·气体进出口温度降随转速的变化 | 第61-62页 |
·本章小节 | 第62-64页 |
5 结论 | 第64-66页 |
6 对今后工作的一些设想 | 第66-67页 |
7 附录 | 第67-73页 |
附录(Ⅰ) | 第67-68页 |
附录(Ⅱ) | 第68-69页 |
附录(Ⅲ) | 第69-70页 |
附录(Ⅳ) | 第70-71页 |
附录(Ⅴ) | 第71-72页 |
附录(Ⅵ) | 第72-73页 |
8 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