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1. 导言 | 第9-20页 |
| ·课题的提出 | 第9-14页 |
| ·研究对象——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 | 第10-12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保护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| 第12-14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4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| 第14-18页 |
| ·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内容与结构框架 | 第18-2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18-20页 |
| 2. 唐大明宫与丹凤门历史研究 | 第20-31页 |
| ·历史概况 | 第20-28页 |
| ·大明宫的始建与再建 | 第20-21页 |
| ·大明宫与丹凤门格局的形成 | 第21-24页 |
| ·大明宫与丹凤门的毁弃 | 第24-25页 |
| ·唐以后的大明宫 | 第25-28页 |
| ·文献研究 | 第28-30页 |
| ·有关丹凤门的史料记载 | 第28页 |
| ·有关条文的摘录 | 第28-29页 |
| ·有关图示的摘录 | 第29-30页 |
| 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3. 大明宫与丹凤门遗址考古、现状及研究状况 | 第31-45页 |
| ·遗址考古发掘 | 第31-36页 |
| ·大明宫遗址考古发掘简况 | 第31-33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考古发掘 | 第33-36页 |
| ·遗址现状考察 | 第36-41页 |
| ·全面考古发掘前现场考察 | 第36-38页 |
| ·全面考古发掘后现场考察 | 第38-41页 |
| ·遗址研究状况 | 第41-44页 |
| ·遗址相关研究简况 | 第41-42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研究现状 | 第42-44页 |
| ·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4. 丹凤门遗址价值评估 | 第45-51页 |
| ·文化遗产价值判定标准 | 第45-47页 |
| ·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的意义 | 第45页 |
| ·国际对于遗产的价值判定标准 | 第45-46页 |
| ·国内对于遗产的价值判定标准 | 第46-47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价值评估 | 第47-50页 |
| ·按照国际判定标准进行价值评估 | 第47-49页 |
| ·按照国内判定标准进行价值评估 | 第49-50页 |
| ·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5. 丹凤门遗址保护历程回顾 | 第51-56页 |
| ·解放前的保护历程 | 第51页 |
| ·解放后的保护历程 | 第51-55页 |
| ·50、60年代的保护工作 | 第51-52页 |
| ·80年代后的保护工作 | 第52-54页 |
| ·2004~2006年的保护工作 | 第54-55页 |
| 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6. 丹凤门遗址现状评估 | 第56-66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本体现状评估 | 第56-61页 |
| ·遗址本体现状评估 | 第56-60页 |
| ·遗址本体存在的问题 | 第60-61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环境现状评估 | 第61-64页 |
| ·遗址环境现状评估 | 第61-63页 |
| ·遗址环境存在的问题 | 第63-64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保护现状评估 | 第64-65页 |
| ·遗址保护现状评估 | 第64页 |
| ·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 | 第64-65页 |
| ·小结 | 第65-66页 |
| 7. 丹凤门遗址保护问题研究 | 第66-76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| 第66-73页 |
| ·地段层面的机遇与挑战 | 第66-70页 |
| ·城市层面的机遇与挑战 | 第70-73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保护的关键性问题 | 第73-75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的生存问题——遗址的本体保护 | 第73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的发展问题——遗址保护如何融入城市现代生活 | 第73-74页 |
| ·保护工程急待解决的问题——如何确定遗址的保护展示模式 | 第74-75页 |
| ·小结 | 第75-76页 |
| 8. 丹风门遗址保护对策研究 | 第76-94页 |
| ·遗址保护基本原则 | 第76-77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本体保护研究 | 第77-79页 |
| ·土遗址本体保护措施 | 第77-78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本体保护策略 | 第78-79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保护及展示模式对比研究 | 第79-89页 |
| ·遗址保护及展示模式 | 第79-82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保护及展示模式探讨 | 第82-83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保护及展示模式的选择与比较 | 第83-89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保护及展示模式的确定 | 第89-93页 |
| ·小结 | 第93-94页 |
| 9. 唐大明宫丹凤门形制及复原探讨 | 第94-122页 |
| ·关于丹凤门五门道形制的探讨 | 第94-102页 |
| ·隋唐宫城正门对比研究 | 第94-96页 |
| ·五门道形制探讨 | 第96-102页 |
| ·唐大明宫丹凤门复原探讨 | 第102-121页 |
| ·复原研究依据 | 第102-107页 |
| ·丹凤门城台、城墙及幔道的复原 | 第107-111页 |
| ·丹凤门城楼复原研究一 | 第111-117页 |
| ·丹凤门城楼复原研究二 | 第117-120页 |
| ·复原研究结论 | 第120-121页 |
| ·小结 | 第121-122页 |
| 10.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 | 第122-134页 |
| ·设计原则及目标 | 第122-123页 |
| ·设计原则 | 第122页 |
| ·设计目标 | 第122-123页 |
| ·保护内容及意向 | 第123-125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本体保护意向 | 第123页 |
| ·丹凤门遗址环境保护意向 | 第123-125页 |
| ·设计思路与方法 | 第125-128页 |
| ·设计思路 | 第125-126页 |
| ·设计方法 | 第126-128页 |
| ·功能构成 | 第128-129页 |
| ·流线分析 | 第129-131页 |
| ·结构分析 | 第131-132页 |
| ·环境设计 | 第132-134页 |
| 11. 结语 | 第134-137页 |
| 一、价值及定位 | 第134页 |
| 二、保护的关键性问题 | 第134-135页 |
| 三、保护展示模式的确定 | 第135页 |
| 四、复原探讨 | 第135页 |
| 五、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 | 第135-137页 |
| 致谢 | 第137-1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8-141页 |
| 图表目录 | 第141-145页 |
| 附录一 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图纸 | 第145-149页 |
| 附录二 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的发掘 | 第149-1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