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0-20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| ·国内外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| ·中国西部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| ·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8-19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0页 |
| 第2章 地层和盆地构造演化 | 第20-53页 |
| ·地层 | 第20-41页 |
| ·概况 | 第20-21页 |
| ·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21-24页 |
| ·须家河组地层特征 | 第24-41页 |
| ·盆地构造演化 | 第41-53页 |
| ·盆地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| 第41-47页 |
| ·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基本特征 | 第47-53页 |
|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| 第53-70页 |
| ·沉积相标志和划分方案 | 第53-63页 |
| ·沉积相标志 | 第53-62页 |
| ·沉积相划分 | 第62-63页 |
| ·沉积相基本特征 | 第63-70页 |
| ·冲积扇相 | 第63-64页 |
| ·扇三角洲相 | 第64-66页 |
| ·辫状河三角洲相 | 第66-68页 |
| ·湖泊相 | 第68-70页 |
| 第4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 | 第70-97页 |
| ·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| 第70-71页 |
| ·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| 第71-79页 |
| ·地表露头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| 第71-74页 |
| ·地震剖面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| 第74-78页 |
| ·测井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| 第78-79页 |
| ·最大洪泛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| 第79-80页 |
| ·各级次层序的基本特征 | 第80-88页 |
| ·中期旋回层序 | 第80-85页 |
| ·长期旋回层序 | 第85-86页 |
| ·超长期旋回层序 | 第86-88页 |
| ·层序地层格架 | 第88页 |
| ·层序充填样式 | 第88-96页 |
| ·前陆盆地层序充填样式 | 第93-94页 |
| ·克拉通盆地层序充填样式 | 第94-96页 |
| ·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发育特征 | 第96-97页 |
| 第5章 层序-岩相古地理 | 第97-127页 |
| ·层序-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 | 第97-98页 |
| ·层序-岩相古地理特征 | 第98-127页 |
| ·须二段长期旋回层序—岩相古地理特征(LSC1层序) | 第98-100页 |
| ·须三段长期旋回层序—岩相古地理特征(LSC2层序) | 第100-101页 |
| ·须四段长期旋回层序—岩相古地理特征(LSC3层序) | 第101-103页 |
| ·须五段长期旋回层序—岩相古地理特征(LSC4层序) | 第103-104页 |
| ·须六段长期旋回层序—岩相古地理特征(LSC5层序) | 第104-127页 |
| 第6章 层序—岩相古地理编图在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| 第127-135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127-128页 |
| ·砂体划分与预测方法技术思路 | 第128-131页 |
| ·砂体时空展布特征 | 第131-135页 |
| ·Ⅰ砂组和Ⅱ砂组时空展布特征 | 第131-132页 |
| ·Ⅲ砂组时空展布特征 | 第132-133页 |
| ·Ⅳ砂组和Ⅴ砂组时空展布特征 | 第133-134页 |
| ·Ⅵ砂组时空展布特征 | 第134-135页 |
| 结论 | 第135-137页 |
| 致谢 | 第137-1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8-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