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保护管理论文--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--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

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0-18页
 §1-1 研究背景与目的第10-13页
  1-1-1 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第10-11页
  1-1-2 对生态补偿的逻辑思考第11-13页
 §1-2 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-15页
  1-2-1 国外研究综述第13-14页
  1-2-2 国内研究综述第14-15页
  1-2-3 对相关研究的简要评述第15页
 §1-3 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5-18页
  1-3-1 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6页
  1-3-2 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6-18页
第二章 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第18-28页
 §2-1 全球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8-21页
  2-1-1 气候问题第18-19页
  2-1-2 水土资源问题第19-20页
  2-1-3 森林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第20-21页
  2-1-4 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第21页
 §2-2 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1-23页
  2-2-1 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第21-22页
  2-2-2 水生态失衡第22页
  2-2-3 土地退化严重第22页
  2-2-4 中小企业环境污染严重第22-23页
  2-2-5 生态环境污染区域不断扩大第23页
  2-2-6 国外污染向国内转移第23页
 §2-3 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第23-27页
  2-3-1 客观原因第23-24页
  2-3-2 政策体制原因第24-27页
  2-3-3 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和制度缺失第27页
 本章小结第27-28页
第三章 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实践评价第28-54页
 §3-1 生态补偿的内涵及特征第28-34页
  3-1-1 生态环境的内涵及特征第28-29页
  3-1-2 生态补偿的内涵及外延第29-33页
  3-1-3 生态补偿的特征第33-34页
 §3-2 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第34-41页
  3-2-1 生态资本和生态价值理论第35页
  3-2-2 外部效应理论第35-38页
  3-2-3 资源产品定价理论第38-39页
  3-2-4 机会成本理论第39页
  3-2-5 公共产品和公共财政理论第39-40页
  3-2-6 排污权交易理论第40-41页
 §3-3 国外生态补偿的政策实践第41-48页
  3-3-1 总体情况第41-42页
  3-3-2 美国生态补偿的政策实践第42-44页
  3-3-3 德国生态补偿的政策实践第44-45页
  3-3-4 其它国家生态补偿的政策实践第45-46页
  3-3-5 国外生态补偿政策的启示第46-48页
 §3-4 我国生态补偿的政策实践评价第48-52页
  3-4-1 相关法律规定第48页
  3-4-2 国家政策与地方实践第48-50页
  3-4-3 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0-52页
 本章小结第52-54页
第四章 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的基本构架第54-79页
 §4-1 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的基本要素第54-61页
  4-1-1 补偿主体第54-56页
  4-1-2 补偿客体第56-58页
  4-1-3 补偿对象第58-59页
  4-1-4 补偿方式第59页
  4-1-5 补偿标准第59-61页
 §4-2 国家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第61-65页
  4-2-1 公平性原则第61-62页
  4-2-2 效率性原则第62-63页
  4-2-3 可持续性原则第63-64页
  4-2-4 受益者付费原则第64页
  4-2-5 政府、社会和市场互补原则第64-65页
 §4-3 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的运行机制第65-69页
  4-3-1 政府补偿机制第65-67页
  4-3-2 市场补偿机制第67-68页
  4-3-3 混合补偿机制第68-69页
 §4-4 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的基本框架第69-76页
  4-4-1 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的总体框架第69-70页
  4-4-2 生态功能区域的补偿第70-72页
  4-4-3 资源开采的补偿第72-73页
  4-4-4 大流域的补偿第73-76页
 §4-5 国家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第76-77页
  4-5-1 国家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第76页
  4-5-2 国家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第76-77页
  4-5-3 国家生态补偿体系建设的实施保障第77页
 本章小结第77-79页
第五章 完善我国国家生态补偿体系的政策建议第79-90页
 §5-1 进一步完善政府补偿机制第79-82页
  5-1-1 完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79页
  5-1-2 拓宽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渠道第79-80页
  5-1-3 改革现行的资源税费制度第80-81页
  5-1-4 择机建立生态税制度第81-82页
  5-1-5 发挥社会补偿的作用第82页
 §5-2 大力推进市场补偿机制第82-85页
  5-2-1 完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第82-83页
  5-2-2 完善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第83页
  5-2-3 完善资源环境定价机制第83-84页
  5-2-4 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第84-85页
 §5-3 加强生态补偿的基础性工作第85-89页
  5-3-1 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第85-86页
  5-3-2 加强政府监管工作第86页
  5-3-3 大力推进绿色GDP制度第86-87页
  5-3-4 建立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制度第87-88页
  5-3-5 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和环保技术第88页
  5-3-6 增强公众的生态补偿意识第88页
  5-3-7 积极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合作第88-89页
 本章小结第89-90页
第六章 我国国家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——西北地区第90-102页
 §6-1 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第90-96页
  6-1-1 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0-93页
  6-1-2 主要影响因素第93-96页
 §6-2 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现状及问题第96-98页
  6-2-1 国家对西北地区生态补偿的主要政策及投入第96-97页
  6-2-2 国家对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政策的效果第97页
  6-2-3 西北地区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7-98页
 §6-3 西北地区生态补偿政策完善的方向及重点第98-101页
  6-3-1 充分认识西北地区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第98-99页
  6-3-2 西北地区生态补偿的优先领域第99-100页
  6-3-3 增强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第100页
  6-3-4 利用多种手段激励补偿第100-101页
 本章小结第101-102页
第七章 总结与展望第102-105页
 §7-1 主要研究工作总结第102-103页
 §7-2 今后研究工作展望第103-105页
参考文献第105-108页
致谢第108-109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9页

论文共10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协同商务链风险管理研究
下一篇:基于双边交易优先原则的有功损耗及阻塞费用分摊的算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