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目录 | 第1-7页 |
| 缩略语表(Abbreviation) | 第7-9页 |
| 摘要 | 第9-12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31页 |
| 1.柑桔无核机理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8页 |
| ·雄性不育 | 第13-16页 |
| ·雌性不育 | 第16-17页 |
| ·自交不亲和 | 第17页 |
| ·胚胎中途败育 | 第17-18页 |
| 2.果树不育性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| 第18-21页 |
| ·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 | 第18-21页 |
| ·雌性不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| 第21页 |
| 3.基因工程选育无核果实的研究 | 第21-24页 |
| ·导入雄性不育基因诱导单性结实 | 第23页 |
| ·导入单基因控制种子发育 | 第23页 |
| ·导入珠心胚基因以控制珠心胚发育 | 第23-24页 |
| 4.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果树育种上的应用 | 第24-29页 |
| ·不同种类分子标记的比较 | 第24-27页 |
| ·果树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 | 第27-28页 |
| ·QTL定位 | 第28-29页 |
| 5 立论依据及研究内容 | 第29-31页 |
| ·立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29-3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| 第二章 ‘丽椪2号'无核椪柑的生物学特性和品质性状 | 第31-40页 |
| 1.‘丽椪2号'的选育及主要生物学特性 | 第31-33页 |
| ·选育过程 | 第31页 |
| ·生物学特性 | 第31-33页 |
| 2.栽培技术要点 | 第33-34页 |
| 3.发展前景 | 第34页 |
| 4.‘丽椪2号'与普通椪柑果实品质相关指标的比较 | 第34-40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5-37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7-38页 |
| ·讨论 | 第38-39页 |
| ·结论 | 第39-40页 |
| 第三章 ‘丽椪2号'椪柑无核机理研究 | 第40-50页 |
| 1.材料和方法 | 第40-43页 |
| ·材料 | 第40页 |
| ·试剂配制 | 第40-41页 |
| ·花粉育性相关指标测定 | 第41页 |
| ·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| 第41-42页 |
| ·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| 第42页 |
| ·杂交试验 | 第42页 |
| ·雌配子体育性观察 | 第42-43页 |
| 2.结果 | 第43-46页 |
| ·花外观形态 | 第43页 |
| ·花粉发芽率 | 第43-44页 |
| ·花粉量、花粉畸形率和花粉染色活力 | 第44-45页 |
| ·授粉试验结果 | 第45页 |
| ·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 | 第45页 |
| ·胚囊发育情况 | 第45-46页 |
| 3.讨论 | 第46-47页 |
| 4 结论 | 第47-50页 |
| 第四章 椪柑无核性状连锁AFLP标记的筛选 | 第50-72页 |
| 1.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7页 |
| ·植物材料 | 第51页 |
| ·试验试剂 | 第51-53页 |
| ·方法 | 第53-57页 |
| 2.结果与分析 | 第57-69页 |
| ·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| 第57-58页 |
| ·基因池的构建 | 第58页 |
| ·DNA的酶切和连接 | 第58-59页 |
| ·AFLP分析 | 第59-63页 |
| ·标记片段的回收与克隆测序 | 第63-65页 |
| ·标记片段的BlAST分析 | 第65-69页 |
| 3.讨论 | 第69-71页 |
| 4.结论 | 第71-72页 |
| 第五章 本地早桔无核变异株系的AFLP鉴别 | 第72-85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72-73页 |
| ·植物材料 | 第72-73页 |
| ·方法 | 第73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73-82页 |
| ·DNA的提取与纯化 | 第73页 |
| ·选择性扩增 | 第73-74页 |
| 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| 第74-75页 |
| ·特异片段的回收与克隆 | 第75-76页 |
| ·特异片段测序结果与BLAST分析 | 第76-82页 |
| 3.讨论 | 第82-84页 |
| 4 结论 | 第84-85页 |
| 结语 | 第85-8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6-92页 |
| Abstract | 第92-95页 |
| 附录 博士期间参加研究课题和发表论文 | 第95-96页 |
| 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