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6页 |
§1.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§1.2 大功率高亮度激光器的发展概况 | 第11-20页 |
§1.2.1 谐振腔设计、抽运技术和热效应的补偿 | 第11-16页 |
§1.2.2 热透镜球差效应的影响 | 第16-20页 |
§1.3 全固态紫外激光器的发展概况 | 第20-23页 |
§1.4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 | 第23-26页 |
§1.4.1 论文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§1.4.2 研究成果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固体激光器中的热效应 | 第26-50页 |
§2.1 引言 | 第26-27页 |
§2.2 热透镜效应 | 第27页 |
§2.3 热致双焦效应和双折射效应 | 第27-30页 |
§2.3.1 双焦效应 | 第27-29页 |
§2.3.2 热致应力引起的双折射效应 | 第29-30页 |
§2.4 热透镜的球差效应 | 第30-31页 |
§2.5 热效应对基模输出功率的限制 | 第31-39页 |
§2.5.1 参数的引入 | 第32-34页 |
§2.5.2 退偏效应对基模输出功率的限制 | 第34-35页 |
§2.5.3 双焦效应对基模输出功率的限制 | 第35-37页 |
§2.5.4 热透镜效应对基模输出功率的限制 | 第37-39页 |
§2.5.5 结论 | 第39页 |
§2.6 补偿热致双折射效应的实验 | 第39-49页 |
§2.6.1 双棒串接补偿热致双折射效应的原理 | 第40-42页 |
§2.6.2 热透镜系数的测量 | 第42-44页 |
§2.6.3 热致双折射效应的补偿 | 第44-49页 |
§2.7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三章 动态稳定腔的设计 | 第50-82页 |
§3.1 引言 | 第50-51页 |
§3.2 内含热透镜的谐振腔的分析方法 | 第51-55页 |
§3.3 动态稳定腔的设计 | 第55-58页 |
§3.4 内含辅助透镜的动态稳定腔的设计 | 第58-60页 |
§3.5 腔内双棒串接的动态稳定腔的设计与实现 | 第60-75页 |
§3.5.1 双棒串接谐振腔的简化 | 第60-62页 |
§3.5.2 双棒串接的动态稳定腔的实验装置和结果 | 第62-66页 |
§3.5.3 对谐振腔设计的分析和讨论 | 第66-75页 |
§3.6 腔内加入声光Q开关获得高重复频率脉冲输出 | 第75-81页 |
§3.6.1 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 | 第76-77页 |
§3.6.2 腔内元件的损伤和输出功率不稳定性的分析和讨论 | 第77-81页 |
§3.7 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四章 热透镜球差效应对激光器性能的影响 | 第82-110页 |
§4.1 引言 | 第82-83页 |
§4.2 对热透镜球差效应的理论分析 | 第83-91页 |
§4.2.1 问题的引入 | 第83-84页 |
§4.2.2 表征热透镜球差效应强弱的理论公式 | 第84-89页 |
§4.2.3 对热透镜球差效应的分析和讨论 | 第89-91页 |
§4.3 热透镜球差效应对激光器性能的影响 | 第91-105页 |
§4.3.1 仿真软件的选择及其工作原理 | 第91-93页 |
§4.3.2 含有热透镜的平行平面腔 | 第93-101页 |
§4.3.3 含有辅助透镜的动态稳定腔 | 第101-105页 |
§4.4 对热透镜球差效应的实验验证 | 第105-109页 |
§4.4.1 普通的平凹谐振腔 | 第106-107页 |
§4.4.2 动态稳定腔 | 第107-109页 |
§4.5 小结 | 第109-110页 |
第五章 二次谐波和四次谐波的产生 | 第110-128页 |
§5.1 引言 | 第110-111页 |
§5.2 灰迹效应 | 第111-118页 |
§5.2.1 灰迹效应的各向异性 | 第112-114页 |
§5.2.2 入射光光强对灰迹效应的影响及其饱和过程 | 第114-115页 |
§5.2.3 灰迹效应的驰豫过程 | 第115-116页 |
§5.2.4 灰迹效应的与晶体温度的关系 | 第116-117页 |
§5.2.5 灰迹效应造成的晶体损伤 | 第117-118页 |
§5.3 二次谐波产生的实验及结果 | 第118-124页 |
§5.3.1 实验装置 | 第118-120页 |
§5.3.2 灰迹效应的实验观察与消除 | 第120-123页 |
§5.3.3 倍频产生的绿光的光束质量 | 第123-124页 |
§5.4 四次谐波产生的实验及结果 | 第124-126页 |
§5.5 小结 | 第126-128页 |
第六章 外腔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 | 第128-142页 |
§6.1 引言 | 第128-129页 |
§6.2 外腔反馈对半导体激光器空间模式的影响 | 第129-135页 |
§6.2.1 BAL的空间模式及远场特性 | 第129-131页 |
§6.2.2 外腔反馈的实验装置及对模式的选择作用 | 第131-134页 |
§6.2.3 输出光束质量的评价及实验结果 | 第134-135页 |
§6.2.4 结论 | 第135页 |
§6.3 外腔反馈对半导体激光器振荡性能的影响 | 第135-140页 |
§6.3.1 阈值增益和振荡频率 | 第135-137页 |
§6.3.2 输出功率 | 第137-139页 |
§6.3.3 实验结果 | 第139-140页 |
§6.3.4 结论 | 第140页 |
§6.4 小结 | 第140-142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42-144页 |
§7.1 工作总结 | 第142-143页 |
§7.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| 第143-1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4-152页 |
附录 使用GLAD进行仿真计算的程序代码 | 第152-156页 |
§附录A 球差效应对平行平面腔基模的影响 | 第152-153页 |
§附录B 球差效应对动态稳定腔模式的影响 | 第153-156页 |
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研究项目 | 第156-158页 |
致谢 | 第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