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8页 |
·黄疸证治史研究的意义和现状 | 第9-12页 |
·黄疸证治史研究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·黄疸证治史研究的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宋代以前中医黄疸证治简史 | 第12-18页 |
·汉及以前 | 第12-14页 |
·汉简帛书 | 第12-13页 |
·《内经》《本经》 | 第13页 |
·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方论》 | 第13-14页 |
·魏晋南北朝 | 第14-15页 |
·《针灸甲乙经》 | 第14页 |
·《脉经》 | 第14页 |
·《肘后备急方》 | 第14-15页 |
·《集验方》 | 第15页 |
·隋唐五代 | 第15-18页 |
·《诸病源候论》 | 第15-16页 |
·《千金方》 | 第16页 |
·《外台秘要》 | 第16-18页 |
2 宋金元时期黄疸理论之研究 | 第18-51页 |
·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圣济总录》黄疸证治对比分析 | 第21-33页 |
·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圣济总录》黄疸理论比较 | 第22-28页 |
·二著黄疸总论对比 | 第23-24页 |
·二著黄疸分论对比 | 第24-25页 |
·胃疸、九疸、三十六黄 | 第25-28页 |
·《太平圣惠方》、《圣济总录》方药分析 | 第28-33页 |
·二著使用药物统计 | 第29-31页 |
·二著方剂对比 | 第31-33页 |
·湿热(寒)论的建立与传承 | 第33-40页 |
·宋金元湿热(寒)论的建立与发展 | 第33-36页 |
·湿热(寒)论的建立 | 第33-35页 |
·湿热论的发展 | 第33-34页 |
·寒湿论的发展 | 第34-35页 |
·湿热(寒)论的发展 | 第35-36页 |
·宋元明清时期湿热(寒)论的传承 | 第36-40页 |
·宋金元时期湿热(寒)论和阴阳黄论的关系 | 第36-37页 |
·两种理论的联系与分歧 | 第36-37页 |
·两种理论简单的混合 | 第37页 |
·湿热论从元至明代中前期的传播和影响 | 第37-39页 |
·朱丹溪学术及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湿热(寒)论在明代中前期的传播 | 第38-39页 |
·明末清代湿热(寒)论的发展与受到的批判 | 第39-40页 |
·思考与问题 | 第40页 |
·阴阳黄论的建立与传承 | 第40-51页 |
·阴阳黄论的建立 | 第41-47页 |
·韩祗和创立阴阳黄论的相关问题研究 | 第41-46页 |
·韩祗和阴阳黄论与前代医论的关系 | 第42-44页 |
·韩祗和分阴阳辨证论治的理论模式 | 第44-46页 |
·张元素阴黄说 | 第46页 |
·李思训阴黄说 | 第46-47页 |
·宋元时期阴阳黄论的传承和发展 | 第47-51页 |
·窦材的阴阳胆黄分类 | 第47-48页 |
·王好古对阴阳黄论的记录 | 第48页 |
·对罗天益工作的述评 | 第48-49页 |
·阴黄说在传承中遇到的困难和对韩祗和创立阴阳黄论的评价 | 第49-51页 |
3 明清时期黄疸理论之研究 | 第51-82页 |
·明清时期阴阳黄论的传承和发展 | 第52-63页 |
·阴阳黄论在明代中前期的传承 | 第53-54页 |
·张介宾对完善阴阳黄理法体系的贡献 | 第54-57页 |
·张介宾对阴阳黄论本身的贡献 | 第54-55页 |
·张介宾对阴阳黄与其他理论融合的贡献 | 第55页 |
·张介宾对阴阳黄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贡献 | 第55-57页 |
·明末清初阴阳黄论成为主流理论的过程略述 | 第57-63页 |
·罗天益之论在清代的传播 | 第57-58页 |
·张介宾工作对清代医家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·阴阳黄与五疸理论结合 | 第59页 |
·阴阳黄与湿热理论结合 | 第59-60页 |
·阴阳黄与脏腑学说 | 第60页 |
·阴阳黄与虚实 | 第60页 |
·胆黄说的发展 | 第60-62页 |
·近现代医家对张介宾工作的发挥 | 第62-63页 |
·结语 | 第63页 |
·黄疸外感内伤论发展 | 第63-70页 |
·明代以前黄疸外感内伤论的萌芽 | 第64-65页 |
·仲景学说与外感内伤论的关系 | 第64页 |
·对黄疸外因认识的发展 | 第64-65页 |
·明清黄疸外感内伤论的建立与发展 | 第65-69页 |
·黄疸外感内伤论建立 | 第65-67页 |
·黄疸外感内伤论的发端 | 第65-66页 |
·喻昌对黄疸外感内伤分类的贡献 | 第66-67页 |
·黄疸外感内伤论在清代的发展 | 第67-68页 |
·黄疸外感内伤论的局限性 | 第68-69页 |
·黄疸外感内伤论的完善及对今天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·黄疸与血关系认识的发展 | 第70-82页 |
·对黄疸与血关系的早期认识 | 第70-73页 |
·明清时期黄疸与血关系认识的发展 | 第73-77页 |
·明代医家的认识 | 第73-74页 |
·喻昌的重要贡献 | 第74-75页 |
·其他清代医家论点 | 第75-77页 |
·清末以来黄疸与血关系的认识 | 第77-79页 |
·周学海的贡献 | 第77-78页 |
·张锡纯的认识 | 第78页 |
·现代医家的理解 | 第78-79页 |
·治血方药的发展 | 第79-82页 |
4 黄疸禁忌与外治研究 | 第82-109页 |
·黄疸禁忌之研究 | 第82-93页 |
·黄疸禁忌分类 | 第82-86页 |
·饮食禁忌 | 第82-83页 |
·药物禁忌 | 第83-84页 |
·疾病禁忌 | 第84-86页 |
·黄疸禁忌初步分析 | 第86-91页 |
·饮食禁忌分析 | 第86-88页 |
·五味、五性禁忌分析 | 第86-87页 |
·发物禁忌分析 | 第87页 |
·其它食忌分析 | 第87-88页 |
·治法禁忌 | 第88-90页 |
·外治禁忌 | 第90-91页 |
·黄疸禁忌与社会、文化的关系 | 第91-93页 |
·生活及习俗禁忌 | 第91-92页 |
·神秘因素 | 第92-93页 |
·结语 | 第93页 |
·黄疸外治史料之研究 | 第93-105页 |
·黄疸外治发端 | 第93-94页 |
·黄疸外治分类 | 第94-100页 |
·物理疗法 | 第94-96页 |
·按摩法 | 第94页 |
·洗浴法 | 第94-95页 |
·放血法 | 第95页 |
·烙法 | 第95页 |
·土埋法 | 第95页 |
·取黄法 | 第95-96页 |
·中药外治法: | 第96-100页 |
·吹鼻法 | 第96-97页 |
·扑粉法 | 第97页 |
·熏洗法 | 第97-98页 |
·敷药法 | 第98页 |
·擦药法 | 第98-99页 |
·脐疗法 | 第99页 |
·膏药 | 第99-100页 |
·其他 | 第100页 |
·外治思想分析 | 第100-105页 |
·外治与内治之异 | 第100-101页 |
·外治机理 | 第101-102页 |
·外治局限性 | 第102-103页 |
·外治启发性 | 第103-104页 |
·结语 | 第104-105页 |
几个相关问题的探讨 | 第105-109页 |
附1.《肘后》、《诸病》“阴黄”考辨 | 第105-106页 |
附2.黄疸预防 | 第106-107页 |
附3.明清时期对女劳疸、黑疸的辩论 | 第107页 |
附4.明清时期黄疸三焦学说发展 | 第107-109页 |
5 结语 回顾与展望 | 第109-116页 |
附表1:【本草禁忌表】 | 第111-113页 |
附表2:【方剂禁忌表】 | 第113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