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图清单 | 第10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5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1页 |
·移动 IP 的移动性管理 | 第11页 |
·移动 IP 研究的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移动 Ipv6 | 第12页 |
·切换性能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“微移动”协议 | 第13-14页 |
·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页 |
·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4-15页 |
2 移动 IP 的介绍和微移动 IP 协议之间的比较 | 第15-35页 |
·移动 IP 概述 | 第15-17页 |
·移动 IP 的产生 | 第15-16页 |
·移动 IP 的作用 | 第16页 |
·移动 IP 与 传统 IP 的主要区别 | 第16页 |
·移动 IP 的应用范围 | 第16-17页 |
·移动 IP 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实体 | 第17-18页 |
·移动 IP 的基本概念 | 第17页 |
·移动 IP 的功能实体 | 第17-18页 |
·移动 IP 的工作过程 | 第18-23页 |
·代理发现 | 第18页 |
·注册 | 第18-20页 |
·移动 IP 的路由 | 第20-22页 |
·移动 IP 的操作过程 | 第22-23页 |
·移动 IP 的关键技术 | 第23-27页 |
·隧道技术 | 第23-25页 |
·移动安全 | 第25-26页 |
·服务质量 | 第26页 |
·组播技术 | 第26-27页 |
·分层次移动 IPv6 的原理和其他“微移动”协议的分析 | 第27-35页 |
·分层次移动 IPv6 | 第28-31页 |
·Hawaii | 第31-32页 |
·蜂窝IP | 第32-33页 |
·微移动三种协议的比较 | 第33-35页 |
3 基于集群的分层次移动 IP 的移动管理策略 | 第35-47页 |
·提出改进的原因 | 第35页 |
·改进后的功能实体 | 第35-36页 |
·新增的功能实体 | 第35-36页 |
·新增的参数 | 第36页 |
·基于集群的分层次移动 IP 的工作过程 | 第36-39页 |
·注册 | 第36-37页 |
·操作过程 | 第37-39页 |
·基于集群的分层次移动 IP 的详细设计 | 第39-47页 |
·代理发现 | 第39-41页 |
·注册 | 第41-45页 |
·移动节点的考虑 | 第45-46页 |
·本地代理的考虑 | 第46页 |
·家乡代理的考虑 | 第46-47页 |
4 仿真平台和基于集群的分层次移动 IP 的仿真 | 第47-58页 |
·NS(Network Simulator)2简介 | 第47-52页 |
·NS的结构 | 第47-49页 |
·NS的分裂对象模型 | 第49-50页 |
·NS的无线模块 | 第50-51页 |
·NS仿真过程 | 第51-52页 |
·仿真模型 | 第52-53页 |
·部分 Tcl 代码 | 第53-55页 |
·仿真结果分析 | 第55-58页 |
5 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