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自然地理学论文--部门自然地理学论文--地貌学(地形学)论文

鄂尔多斯高原东西两侧构造地貌特征分析及新构造意义

1 引言第1-16页
   ·选题意义第9-10页
   ·研究进展第10-13页
   ·研究内容、关键问题、创新点及技术路线等第13-16页
2 鄂尔多斯高原东西两侧构造地貌及地质构造概况第16-44页
   ·基于RS 和DEM 的构造地貌研究进展第16-19页
   ·基于RS 和DEM 的构造地貌研究现状第19-23页
   ·鄂尔多斯高原东西两侧构造地貌及地质构造概况第23-44页
3 数字高程模型及其流域地貌信息提取第44-69页
   ·数字高程模型及其建模方法第44-53页
   ·数字高程模型特征提取第53-69页
4 六盘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分析及新构造意义第69-88页
   ·六盘山两侧红粘土主要特征第70-74页
   ·红粘土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其分布特征第74-88页
5 六盘山地区晚新生代运动学特征分析及新构造应力场反演第88-94页
6 晋陕峡谷水系和流域特征分析及新构造意义第94-121页
   ·基于DEM 的水系和流域信息提取第94-101页
   ·晋陕峡谷水系和亚流域特征分析第101-118页
   ·晋陕峡谷流域地貌分异成因分析及新构造意义第118-121页
7 鄂尔多斯高原东西两侧构造地貌特征对比分析及动力学背景探讨第121-130页
   ·鄂尔多斯周缘构造地貌形成演化特征分析第121-122页
   ·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周缘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间确定第122-125页
   ·六盘山与晋陕峡谷构造地貌发育特征对比分析第125-128页
   ·六盘山与晋陕峡谷构造地貌发育的动力学背景探讨第128-130页
8 结论第130-132页
致谢第132-133页
参考文献第133-148页
附录第148-149页

论文共1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论贝克特短篇小说集〈徒劳无益〉的写实风格》
下一篇:中风病“瘀血生风”病机的文献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