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区域规划论文--中国区域规划论文--农村乡镇规划论文

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--对中部地区五镇变迁的调查与探析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4页
引言:研究缘起——社会视角的空间重构第14-28页
   ·问题的提出第14-23页
     ·我国村镇聚落空间重构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第14-17页
     ·城乡差距——二元分割问题的历史解读第17-19页
     ·中部崛起——区域统筹发展的现实选择第19-21页
     ·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的双向视角的提出第21-23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23-24页
   ·研究的内容、方法与框架第24-28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·研究框架第26-28页
第一篇 背景第28-88页
 第1章 概念界定第29-38页
   ·村镇聚落相关概念第29-33页
     ·聚落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小城镇第30-31页
     ·乡村第31-33页
   ·空间重构相关概念第33-34页
     ·空间重构第33页
     ·空间结构第33-34页
     ·空间形态第34页
   ·社会转型相关概念第34-36页
     ·社会转型第34-36页
     ·社会变迁第36页
   ·小结第36-38页
 第2章 社会变迁背景下中部地区村镇聚落的空间—历史谱系第38-58页
   ·背景说明第38-39页
     ·时间范围的界定第38页
     ·历史标点的定位第38-39页
   ·中部地区村镇聚落空间重构的历史分析第39-56页
     ·封建社会中期至晚期(唐代~清1840 年鸦片战争)第39-43页
     ·晚清至民国(1840 年鸦片战争至1949 年)第43-46页
     ·建国后至文革结束(1949 年~1978 年)第46-50页
     ·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(1978 年至今)第50-53页
     ·乡镇企业发展兴衰的影响(1984 年至今)第53-56页
   ·小结第56-58页
 第3章 前我国中部地区村镇聚落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的宏观图景第58-78页
   ·村镇聚落社会转型的背景第58-65页
     ·产业结构调整:单一农业经济——三产并举第58-60页
     ·社会形态演变:传统小农社会——现代社会第60-61页
     ·经济体制改革:计划经济——市场经济第61-63页
     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第63-65页
     ·人口、资源、环境矛盾的日益尖锐第65页
   ·村镇聚落空间重构的多元化表象第65-71页
     ·乡村住区第66-67页
     ·集镇住区第67-68页
     ·乡村都市混合区第68-69页
     ·新集体农庄第69-70页
     ·旅游服务+农业社区第70-71页
   ·中部地区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当前面临的问题第71-76页
     ·我国村镇建设相关主体的“唯空间论”认识观第71-73页
     ·城乡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“拉美化”的隐患第73-74页
     ·中部地区农村主要矛盾由“税费”向“空间”问题的转移第74页
     ·自上而下的空间重构安排与基层实际问题的冲突第74-75页
     ·空间营建策略对地区差异性的忽视第75-76页
   ·小结第76-78页
 第4章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理论及研究第78-88页
   ·建筑规划与地理学科相关研究第78-83页
     ·乡村城镇化研究第78-79页
     ·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研究第79-81页
     ·乡村空间形态与景观风貌研究第81-82页
     ·区域视角下的村镇聚落空间结构研究第82-83页
   ·社会学科相关研究第83-86页
     ·空间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支撑第83-85页
     ·乡村社会变迁的研究第85-86页
   ·小结第86-88页
第二篇 剖析——五个案例村镇的田野调查研究第88-172页
 第5章 瑶里镇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的互动第89-108页
   ·空间——社会互动中的“蓄势”现象第90-91页
   ·社会转型对空间重构的整体影响第91-94页
     ·产业结构特点:农业向旅游业转型第91-92页
     ·人口数量与结构的改变第92-94页
   ·社会转型背景下瑶里镇的空间重构过程第94-106页
     ·“微观”层面主导作用下的空间重构第94页
     ·宏观镇域结构层面第94-99页
       ·聚落之间关系:孤立发展——协作与竞争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·村镇聚落空间扩散模式演变第96-99页
     ·中观镇区结构层面第99-102页
       ·新区与旧区空间关系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·公共服务空间结构演变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·微观空间形态层面第102-106页
       ·空间容量的变革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·环境意向的变迁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·聚居模式的变迁第105-106页
   ·小结第106-108页
 第6章 鹅湖镇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的互动第108-127页
   ·空间——社会互动中的“整合”态势第109页
   ·社会转型对空间重构的整体影响第109-114页
     ·产业结构特点:农业向商贸业转型第109-111页
     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迁移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·生产、生活方式的改变第113-114页
   ·社会转型背景下鹅湖镇的空间重构过程第114-125页
     ·“中观”层面主导作用下的空间重构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·宏观镇域结构层面第115-118页
       ·小城镇首位度变化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·鹅湖镇辐射区域变动第116-118页
     ·中观镇区结构层面第118-123页
       ·旧区向新区的空间跃迁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·商贸用地空间拓展方式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·核心与边缘的互动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·微观空间形态层面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·马路经济的反思第123-125页
   ·小结第125-127页
 第7章 洪源镇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的互动第127-145页
   ·空间——社会互动中的“失衡”隐患第127-129页
   ·社会转型对空间重构的整体影响第129-132页
     ·产业结构特点:农业向工业转型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·土地资源稀缺与农民失地第130-132页
   ·社会转型背景下洪源镇的空间重构过程第132-143页
     ·“宏观”层面主导作用下的空间重构第132页
     ·宏观镇域结构层面第132-138页
       ·城镇化的总体态势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  ·村镇体系的演化第134-136页
       ·“网络内外”视角下的村镇聚落第136-138页
     ·中观镇区结构层面第138-141页
       ·公共服务空间结构演变第138-140页
       ·产业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第140-141页
     ·微观空间形态层面第141-143页
       ·圈地现象的泛滥第141-143页
   ·小结第143-145页
 第8章 黄麓镇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的互动第145-159页
   ·空间——社会互动中的“共生”关系第145-146页
   ·社会转型对空间重构的整体影响第146-149页
     ·产业结构特点:地方乡镇企业的“一支独秀”第146-147页
     ·现行管理体制下空间重构的随机性第147-149页
   ·社会转型背景下黄麓镇的空间重构过程第149-157页
     ·“中观”层面主导作用下的空间重构第149页
     ·宏观镇域结构层面第149-151页
       ·巢西城镇带的组群发展模式第149-151页
     ·中观镇区结构层面第151-155页
       ·镇区空间布局的演变趋势第151-152页
       ·企业办社会背景下的空间割裂第152-154页
       ·新旧商业街的发展更替第154-155页
     ·微观空间形态层面第155-157页
       ·新农村建设“鱼或渔”的路径选择第155-157页
       ·乡镇企业对集镇空间营建的推动第157页
   ·小结第157-159页
 第9章 铜闸镇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的互动第159-172页
   ·空间——社会互动中的“变革”局势第159-160页
   ·社会转型对空间重构的整体影响第160-161页
     ·产业结构特点:农业向综合工贸转型第160-161页
     ·行政区划与对外交通条件的改变第161页
   ·社会转型背景下铜闸镇的空间重构过程第161-171页
     ·“宏观”层面主导作用下的空间重构第161-162页
     ·宏观镇域结构层面第162-166页
       ·镇区异地新建——“革命式”的空间重构第162-163页
       ·支离破碎的空间布局第163-165页
       ·迷惘的产业定位第165-166页
     ·中观镇区结构层面第166-168页
       ·造镇运动+马路经济的实效反馈第166-168页
     ·微观空间形态层面第168-171页
       ·历史“碎片”的未来第168-170页
       ·村集体对空间约束力的下降第170-171页
   ·小结第171-172页
第三篇 凝炼第172-251页
 第10章 村镇聚落空间重构与社会转型的案例研究总结第173-197页
   ·社会转型背景下空间重构的总体态势:同质同构——异质异构第173-183页
     ·空间构成要素的变化第175-177页
     ·空间结构关系的变化第177-180页
     ·空间尺度与风貌的变化第180-182页
     ·聚落内外关系的变化第182-183页
   ·空间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载体第183-187页
   ·社会转型、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重构三者关系探讨第187-188页
   ·社会转型背景下村镇聚落多元化的空间重构方式第188-196页
     ·行政主导下的“造镇运动”第188-193页
       ·新镇开发第189页
       ·撤并乡镇第189-190页
       ·迁村并点第190-192页
       ·移民建镇第192-193页
     ·市场调节下的自适应更新第193-196页
   ·小结第196-197页
 第11章 村镇聚落社会转型与空间重构的互动机制第197-221页
   ·互动机制的分类剖析第197-211页
     ·行政范畴第197-202页
       ·行政干预与市场调控的并存第197-199页
       ·城乡户籍制度的空间阻隔第199-200页
       ·地方政府、村民组织、村民的权利博弈第200-202页
     ·市场范畴第202-206页
       ·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主导的空间生产第202-203页
       ·乡镇政府“法团化”过程中的利益驱动第203-204页
       ·“草根经济”的本土性与企业集聚推动城镇化的矛盾第204-206页
     ·社会范畴第206-211页
       ·空间重构集体意识——“亢奋”与“彷徨”第206-208页
       ·外来文化与乡土文化的碰撞第208-209页
       ·空间“个体消费”与“集体消费”第209-211页
   ·通过分析“参数化”互动机制对五镇提出发展建议第211-218页
     ·参数的多样混合作用导致的差异性变迁路径第211-214页
     ·互动机制对各村镇聚落发展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第214-216页
     ·在各类变迁过程中对相应机制加以抑制或倡导第216-218页
   ·小结第218-221页
 第12章 从社会视角探讨对空间重构的评价第221-232页
   ·新型价值观的确立第221-224页
     ·“唯空间论”发展观的反思第221-223页
     ·在建设项目中对空间重构的社会意义进行评估第223-224页
   ·社会转型背景下村镇聚落空间重构的阶段划分第224-228页
     ·静态稳定阶段第224-225页
     ·不平衡阶段第225-226页
     ·动态均衡阶段第226-227页
     ·晚期相对稳定阶段第227-228页
   ·村镇聚落社会——空间关联效应评价第228-230页
     ·正向关联第228-229页
     ·负向关联第229-230页
   ·小结第230-232页
 第13章 基于社会——空间互动的空间营建策略第232-246页
   ·社会——空间互动背景下的空间营建关键步骤第232-235页
     ·通过探究社会——空间互动机制分析空间症结第232-233页
     ·促进村镇聚落正向关联的空间策略第233-234页
     ·消解村镇聚落负向关联的空间策略第234-235页
   ·社会转型背景下小城镇空间营建的分类指导第235-238页
     ·以地理环境与发展区位为分类依据第235-236页
     ·以产业类型为分类依据第236-238页
   ·中部地区村镇聚落发展的政策建议第238-245页
     ·中部地区村镇聚落空间意向的多元化第238-239页
     ·谨防陷入追求城镇化率的数字“陷阱”第239-240页
     ·中部地区乡村不能复制东部的发展模式第240-241页
     ·应尊重特有的农村生活方式和习俗第241-242页
     ·兼顾乡村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的特殊性第242-243页
     ·新农村建设的社区重建第243-245页
   ·小结第245-246页
 第14章 结语第246-251页
   ·差异性变迁路径和多元化发展目标的提出第246-247页
   ·政府—市场—社会视野下的乡村空间重构第247-249页
   ·未来村镇聚落空间重构过程中有待探讨的问题第249-251页
参考文献第251-257页
附录 A 案例小城镇统计调查资料第257-265页
附录 B 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第265-273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73-274页

论文共2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塔里木盆地塔中与柯坪巴楚地区寒武—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研究
下一篇:堤防的渗透变形及其发展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