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10-14页 |
| ·混凝形态学研究进展 | 第11页 |
| ·国内外絮凝工艺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| ·混凝动力学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| ·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·论文的构成 | 第16-18页 |
| 2 分形理论基础及其在絮凝学中的应用 | 第18-28页 |
| ·分形理论基础及其发展历程 | 第18-19页 |
| ·分形理论在絮凝形态学中的应用 | 第19-28页 |
| ·混凝形态学的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絮凝形态学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| 第20-21页 |
| ·絮凝体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·絮凝体的分形特征 | 第23-28页 |
| 3 常规浊度絮凝体的形态学特征 | 第28-46页 |
| ·试验方案与操作条件 | 第28-29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8页 |
| ·试验方案 | 第28-29页 |
| ·试验条件及控制参数 | 第29-35页 |
| ·试验原水 | 第29-30页 |
| ·絮凝剂的选择 | 第30-31页 |
| ·试验仪器及设备 | 第31-32页 |
| ·试验中的酸碱度调节 | 第32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32-35页 |
| ·控制参量 | 第35页 |
| ·去除色-浊体系的最佳混凝化学条件 | 第35-39页 |
| ·最佳絮凝剂投加量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
| ·色浊体系最佳PH 值的确定 | 第36-39页 |
| ·混凝剂最佳投加量时的絮凝体形态学特征 | 第39-41页 |
| ·絮凝体在不同聚合氯化铝(PAC)投加量时的分形维数 | 第41页 |
| ·水力条件对絮凝形态学特征参数的影响 | 第41-45页 |
| ·剪切速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搅拌时间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在不同搅拌条件下的絮凝体分形维数 | 第44-45页 |
| ·小结 | 第45-46页 |
| 4 絮凝体分形维数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| 第46-54页 |
| ·试验条件 | 第46-48页 |
| ·试验源水 | 第46-47页 |
| ·试验装置 | 第47-48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48页 |
| ·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| 第48-49页 |
| ·试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9-52页 |
| ·流量变化对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源水浊度和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| ·投加聚丙烯酰胺对沉淀出水浊度和分形维数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小结 | 第52-54页 |
| 5 基于分形维数的絮凝效果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 | 第54-62页 |
| ·检测方法 | 第54-55页 |
| ·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| 第55-6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5页 |
| ·摄像镜头的安装点选取 | 第55页 |
| ·改造前后絮凝效果比较与分析 | 第55-58页 |
| ·用分形维数表示絮凝效果的可行性讨论 | 第58-60页 |
| ·小结 | 第60-62页 |
| 6 考虑絮凝体分形特征的絮凝动力学模型探讨 | 第62-80页 |
| ·絮凝动力学基础 | 第62-68页 |
| ·颗粒碰撞函数公式的表达 | 第62-66页 |
| ·絮凝动力学的半衰期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| 第66-68页 |
| ·半衰期表示方法的局限性讨论 | 第68页 |
| ·考虑絮凝体分形特征的碰撞率函数的计算模式 | 第68-76页 |
| ·异向絮凝作用下的碰撞频率函数 | 第70-71页 |
| ·同向絮凝作用下的颗粒碰撞频率函数 | 第71-76页 |
| ·絮凝过程的多级串联 | 第76-78页 |
| ·小结 | 第78-80页 |
| 7 结论和建议 | 第80-82页 |
| ·结论 | 第80-81页 |
| ·建议 | 第81-82页 |
| 致谢 | 第82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88页 |
| 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88-89页 |
| 独创性声明 | 第89页 |
|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