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| ·引言 | 第10-12页 |
| ·新旧混凝土界面概述 | 第12-13页 |
| ·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新旧混凝土粘结的宏观力学性能 | 第13-14页 |
| ·旧混凝土表面处理方式 | 第14页 |
| ·粗糙度的评定 | 第14页 |
| ·新旧粘结界面的微观结构分析 | 第14-15页 |
| ·界面剂的种类 | 第15页 |
| ·修补材料的选择应用 | 第15-16页 |
| ·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| 2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| 第18-23页 |
| ·实验原材料 | 第18-20页 |
| ·水泥 | 第18页 |
| ·山砂 | 第18页 |
| ·石子 | 第18-19页 |
| ·外加剂 | 第19页 |
| ·膨胀剂 | 第19页 |
| ·粉煤灰 | 第19页 |
| ·硅灰 | 第19-20页 |
| ·旧混凝土试件 | 第20页 |
| ·新混凝土 | 第2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0-23页 |
| ·粘结面劈拉强度测试方法 | 第21页 |
| ·新旧混凝土粘结抗折强度测试方法 | 第21-23页 |
| 3 评价粘结界面粗糙度的方法 | 第23-32页 |
| ·粗糙度评价方法 | 第23-27页 |
| ·灌砂法 | 第23-24页 |
| ·触针式粗糙度测定仪法 | 第24-25页 |
| ·分数维法 | 第25-27页 |
| ·硅粉堆落法 | 第27页 |
| ·观查法 | 第27页 |
| ·测量人工凿毛面粗糙度的新方法 | 第27-30页 |
| ·方法原理 | 第27-28页 |
| ·所用仪器及测试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单位面积凿坑深度和法法和灌砂法之间的关系 | 第29-30页 |
| ·小结 | 第30-32页 |
| 4 新旧混凝土粘结面的处理方法 | 第32-41页 |
| ·粘结面的处理方法 | 第32-36页 |
| ·高压水射法 | 第33页 |
| ·喷砂(丸)法 | 第33-34页 |
| ·喷烧法 | 第34-35页 |
| ·喷蒸汽法 | 第35页 |
| ·钢刷划毛法 | 第35-36页 |
| ·人工凿毛法 | 第36页 |
| ·酸浸蚀法 | 第36页 |
| ·不同射水压力下高压水射法处理的粘结面的粗糙度 | 第36-38页 |
| ·高压水射法处理粘结面的效果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·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5 影响新旧混凝土粘结强度的因素 | 第41-53页 |
| ·新旧混凝土强度等级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41-42页 |
| 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·旧混凝土表面含水状态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43-44页 |
| 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不同的处理方式对粘结强度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45-46页 |
| 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6页 |
| ·界面剂对新旧混凝土粘结强度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46-47页 |
| 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7-48页 |
| ·机理分析 | 第48页 |
| ·不同的修补方位对新旧混凝土粘结强度的影响 | 第48-51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49-50页 |
| 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·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6 新旧混凝土粘结机理分析及提高界面粘结强度的技术措施 | 第53-60页 |
| ·新旧混凝土粘结力形成机理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新旧混凝土粘结性差的原因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·酸洗法提高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强度 | 第55-57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56页 |
| ·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56-57页 |
| ·机理分析 | 第57页 |
| ·工程应用 | 第57-58页 |
| ·小结 | 第58-60页 |
| 7 结论 | 第60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| 附录: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5-66页 |
| 独创性声明 | 第66页 |
|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