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混凝土结构、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--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

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纹控制思想与结构设计新方法

摘要第1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2-29页
   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发展简史第12-13页
   ·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破坏过程分析第13-14页
   ·裂纹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性能的影响第14-16页
     ·裂纹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的必然性第14-15页
     ·裂纹不加限制地发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使用性能的劣化第15-16页
   ·线弹性断裂力学简介第16-21页
     ·线弹性断裂力学发展简史第16页
     ·线弹性断裂力学基本原理第16-20页
     ·线弹性断裂力学在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第20-21页
   ·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纹控制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·含阻裂增强层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简介第22-25页
     ·含阻裂增强层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第22-24页
     ·含阻裂增强层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研究进展第24-25页
   ·“放”“阻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简介第25-27页
   ·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7-29页
第二章 含阻裂增强层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第29-56页
   ·钢筋混凝土结构“阻”的裂纹控制思想第29页
   ·含阻裂增强层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第29-34页
     ·阻裂增强层的的阻裂机理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含阻裂增强层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第31-34页
     ·新结构与旧结构加固的不同第34页
   ·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验研究第34-38页
     ·实验梁的制作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材料的力学性能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应变片的布置第36页
     ·实验梁的加载方案第36-37页
     ·实验数据的采集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38页
   ·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8-53页
     ·普通梁的受力全过程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 ·复合梁的受力全过程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 ·荷载——跨中位移曲线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开裂荷载与极限承载力第43-45页
     ·跨中位移和延性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·跨中位移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·截面延性第46-47页
     ·裂纹开展分布情况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·裂纹宽度第47页
       ·裂纹条数及平均间距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·裂纹宽度控制指标下的承载力第48-49页
     ·二次承载能力第49页
     ·平截面假定及混凝土应变分析第49-50页
     ·钢筋及玻纤维应变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·破坏模式第52-53页
   ·存在的问题第53-5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4-56页
第三章 含阻裂增强层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第56-76页
   ·引言第56页
   ·单元类型的选取第56-60页
     ·钢筋混凝土结构有限元模型第56-59页
     ·混凝土单元——Solid65 单元第59页
     ·钢筋单元——Link8 单元第59-60页
     ·GFRP 单元——Shell41 单元第60页
   ·材料属性的确定第60-63页
     ·混凝土本构关系第60-61页
     ·混凝土多参数强度准则第61-62页
     ·钢筋应力-应变曲线第62-63页
     ·GFRP 应力-应变曲线第63页
   ·有限元计算中的非线性求解第63-64页
     ·平衡迭代过程第63-64页
     ·收敛准则第64页
     ·荷载步大小第64页
   ·梁的设计参数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4-65页
   ·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65-75页
     ·荷载——跨中位移曲线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·有限元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·普通梁与复合梁有限元计算值的对比第67页
     ·荷载——应变曲线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·混凝土的压应变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·受拉钢筋的拉应变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·GFRP 的拉应变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开裂荷载与极限承载力第71页
     ·裂纹的发展趋势第71-72页
     ·破坏模式第72-7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75-76页
第四章 “放”“阻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第76-101页
   ·引言第76页
   ·普通梁与复合梁的变形性能分析第76-79页
   ·钢筋混凝土结构“放”的裂纹控制思想第79-80页
     ·混凝土材料的微观裂纹与宏观裂纹第79页
     ·预应力结构的发展历程第79-80页
     ·对裂纹的控制第80页
     ·“放”的裂纹控制思想的提出第80页
   ·“放”“阻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第80-82页
     ·“放”“阻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提出第81页
     ·“放”“阻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第81-82页
   ·“放”“阻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验研究第82-83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82页
     ·实验梁的制作第82-83页
   ·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第83-96页
     ·荷载——跨中位移曲线第83-87页
     ·跨中位移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·等荷载下的位移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·塑性位移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·等位移下的承载力第89页
     ·开裂荷载第89-90页
     ·极限承载力第90页
     ·裂纹开展分布情况第90-94页
       ·裂纹发展状态第90-93页
       ·裂纹宽度、条数及平均间距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·裂纹宽度控制指标下的承载力第94页
     ·混凝土、钢筋及玻纤维应变分析第94-96页
   ·40m 超大跨径的“放”“阻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梁的现场 实验第96-99页
     ·“放”“阻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梁的施工第96-98页
     ·“放”“阻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第98-9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99-101页
第五章 “放”“抗”结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“放”“阻”“抗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第101-127页
   ·钢筋混凝土结构“抗”的裂纹控制思想第101页
   ·“抗”的裂纹控制思想在传统预应力结构中的实现第101-103页
   ·“放““抗”结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“放”“阻”“抗”结合 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“抗”的思想在两种新结构中的实现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·“放”“抗”结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“放”“阻”“抗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第104页
   ·“放”“抗”结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“放”“阻”“抗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实验研究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计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·实验梁的制作第106页
     ·实验梁的加载方案第106页
   ·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第106-120页
     ·荷载——跨中位移曲线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·跨中位移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·等荷载下的位移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·等位移下的承载力第110页
     ·开裂荷载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·极限承载力第112页
     ·裂纹开展分布情况第112-117页
       ·裂纹发展状态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  ·裂纹宽度、条数及平均间距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·裂纹宽度指标控制下的承载力第116-117页
     ·混凝土、钢筋及 GFRP 应变分析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·破坏特征分析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·实验结论第120页
   ·“放”“抗”结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“放”“阻”“抗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第120-124页
     ·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对比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·与传统预应力结构的对比第121-124页
   ·“放”“抗”结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“放”“阻”“抗”结合的复合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预拱度的设置第124-12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25-127页
结束语第127-129页
参考文献第129-132页
致谢第132-133页
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第133-135页

论文共13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Smad4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
下一篇:论叶维廉诗论中的自然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