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献综述 | 第1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一、“同情说”的前提 | 第9-19页 |
(一) 对康德道德学的批判 | 第9-17页 |
(二) 对康德道德学的继承 | 第17-19页 |
二、“同情说”的内容 | 第19-29页 |
(一) 经验的而非先验的探求方法 | 第20页 |
(二) 利己的本性与道德价值的矛盾 | 第20-24页 |
(三) 同情是道德的真正动机 | 第24-29页 |
三、“同情说”的形而上学解释 | 第29-34页 |
(一) 个体化原理 | 第30-31页 |
(二) 意志的统一性 | 第31-34页 |
四、“同情说”的特点和意义 | 第34-41页 |
(一) 从理性主义伦理学转到非理性主义伦理学 | 第34-36页 |
(二) 确立了同情的核心和根源性地位,标志着同情学派的最终形成 | 第36-37页 |
(三) 以内求的、经验的方式寻求道德的根源 | 第37页 |
(四) 提倡对动物的同情和责任 | 第37-38页 |
(五) 内部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 | 第38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后记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