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五代宋初敦煌教育初探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前言 | 第8-10页 |
一、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二、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一 先唐时期敦煌教育的考溯 | 第10-13页 |
(一) 两汉时期的教育概况 | 第10页 |
(二)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概况 | 第10-13页 |
二 唐代敦煌地区教育发展概况 | 第13-23页 |
(一) 唐代前期敦煌教育的发展 | 第13-15页 |
1 唐代崇圣尊儒文教政策的确立 | 第13页 |
2 唐代敦煌教育的发展概况 | 第13-15页 |
(二)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地区教育的倒退 | 第15-17页 |
(三) 晚唐五代宋初敦煌教育的发展 | 第17-23页 |
三 唐五代宋初敦煌教育体制 | 第23-41页 |
(一) 唐五代宋初教育体制概述 | 第23-25页 |
1 唐五代宋初的教育行政体制 | 第23-24页 |
2 唐五代宋初学校教育制度 | 第24页 |
3 唐五代宋初学校管理体制 | 第24-25页 |
(二) 唐五代宋初敦煌的州县学设置及其特点 | 第25-31页 |
1 唐五代宋初敦煌的官学 | 第25-30页 |
(1) 州(郡)学 | 第25-27页 |
(2) 县学 | 第27页 |
(3) 医学 | 第27-28页 |
(4) 道学 | 第28-29页 |
(5) 乡(镇)学、社学和坊巷学 | 第29-30页 |
2 唐五代宋初敦煌的私学 | 第30-31页 |
(1) 义学 | 第30页 |
(2) 家学 | 第30-31页 |
(三) 独具特色的寺学教育及其历史作用 | 第31-41页 |
1. 敦煌寺学的性质 | 第31-32页 |
2. 敦煌寺学的教师的身份 | 第32-34页 |
3. 敦煌文献中记载的寺学 | 第34-38页 |
4. 敦煌寺学中的教学内容及教材简析 | 第38-40页 |
5. 敦煌寺学的历史作用 | 第40-41页 |
四 唐五代宋初敦煌教材研究 | 第41-65页 |
(一) 唐五代宋初全国性的教材 | 第41-44页 |
1. 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材 | 第41-42页 |
2. 实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材 | 第42-44页 |
(二) 唐代敦煌地区的教材使用 | 第44-53页 |
1. 敦煌地区经学教育的教材 | 第44-46页 |
2. 敦煌地区实科教育的教材 | 第46-53页 |
(三) 敦煌其他教育及其教材 | 第53-58页 |
1. 体育 | 第54-55页 |
2. 美术 | 第55-56页 |
3. 音乐 | 第56-58页 |
(四) 从部分教材中反应出来的教育思想 | 第58-62页 |
1. 家国思想 | 第58页 |
2. 家庭道德的基本观念—“孝”、“悌” | 第58-60页 |
3. 灌输乐知天命、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| 第60页 |
4. 贯穿男尊女卑的思想 | 第60-61页 |
5. 其它值得借鉴的内容 | 第61-62页 |
(五) 敦煌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出的特点 | 第62-65页 |
五 结语 | 第65-67页 |
主要参考书目 | 第67-69页 |
后记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