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7-17页 |
| 绪论 | 第17-38页 |
|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8-34页 |
| ·国内研究孙中山伦理思想概况 | 第18-31页 |
| ·国外研究孙中山伦理思想概况 | 第31-34页 |
| 第二节 本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基本方法 | 第34-38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4-35页 |
| ·本研究的立论依据 | 第35-36页 |
| ·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| 第36-38页 |
| 第一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 | 第38-77页 |
| 第一节 社会历史背景 | 第38-44页 |
| ·近代社会的空前灾难和民族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涨 | 第39-41页 |
| 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知识分子的新觉醒 | 第41-44页 |
|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| 第44-64页 |
| ·“以民为本”——儒家思想与民生主义 | 第45-49页 |
| ·“上善若水”——道家思想与民生主义 | 第49-54页 |
| ·“兼爱”与“博爱”——墨家思想与民生主义 | 第54-57页 |
| ·中国伦理思想在近代的变迁的影响 | 第57-64页 |
| 第三节 西方社会上升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 | 第64-77页 |
| ·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思想的主导作用 | 第64-66页 |
| ·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| ·人文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| 第67-72页 |
| ·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的影响 | 第72-75页 |
| ·各种社会改革思想的影响 | 第75-77页 |
| 第二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、结构及特征 | 第77-116页 |
| 第一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 | 第77-90页 |
| ·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| 第78-81页 |
| ·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 | 第81-84页 |
| ·民生主义和三民主义的关系 | 第84-90页 |
| 第二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体系构成 | 第90-106页 |
| ·注重民生的历史动力论 | 第90-92页 |
| ·强调互助的社会进化论 | 第92-94页 |
| ·道德的发展观 | 第94-102页 |
| ·“基本于民”的社会历史观 | 第102-106页 |
| 第三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和特点 | 第106-116页 |
| ·仁爱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 | 第107-111页 |
| ·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特点 | 第111-116页 |
| 第三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| 第116-144页 |
| 第一节 人民生活为本 | 第116-124页 |
| ·人民生活的道德价值 | 第117-119页 |
| ·关注弱势群体是民生思想的重要内容 | 第119-122页 |
| ·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政策取向 | 第122-124页 |
| 第二节 社会生存为重 | 第124-130页 |
| ·“民为邦本”的伦理诉求 | 第125-126页 |
| ·社会生存的伦理意义 | 第126-128页 |
| ·求生意识的社会原动力作用 | 第128-130页 |
| 第三节 国民生计的追求 | 第130-138页 |
| ·国民生计的价值蕴涵 | 第131-133页 |
| ·生计的“食、衣、住、行”问题 | 第133-135页 |
| ·“振兴实业”改善“生计” | 第135-138页 |
| 第四节 群众生命的保障 | 第138-144页 |
| ·群众生命的道德张扬 | 第138-140页 |
| ·群众生命的保障机制 | 第140-144页 |
| 第四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制度安排 | 第144-178页 |
| 第一节 政在养民——民生伦理的指导原则 | 第144-154页 |
| ·“养民”思想的缘起 | 第144-147页 |
| ·“养民”思想的内容 | 第147-150页 |
| ·“养民”制度安排的伦理诉求 | 第150-154页 |
| 第二节 均平兴国——经济制度的伦理考量 | 第154-172页 |
| ·土地问题和平均地权的制度伦理意义 | 第155-160页 |
| ·节制资本思想的缘起及经济伦理取向 | 第160-165页 |
| ·“振兴实业”思想的发展与政策的伦理向度 | 第165-172页 |
| 第三节 民主共和——社会制度的设计 | 第172-178页 |
| ·民主共和对政治文明的促进作用 | 第172-175页 |
| ·社会变革的制度伦理诊释 | 第175-178页 |
| 第五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最高理想——“大同” | 第178-198页 |
| 第一节 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| 第178-188页 |
| ·“大同”的文化和思想渊源 | 第179-180页 |
| ·“大同”理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实践 | 第180-182页 |
| ·儒家“大同”理想与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 | 第182-184页 |
| ·孙中山“大同”的重新诠释 | 第184-186页 |
| ·“天下为公”的“大同社会” | 第186-188页 |
| 第二节 民生主义伦理的理想追求 | 第188-198页 |
| ·富国强民的经济发展思想 | 第189-191页 |
| ·贫富均等的社会公平思想 | 第191-193页 |
| ·孙中山“大同”理想的伦理精神 | 第193-198页 |
| 第六章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代价值 | 第198-223页 |
| 第一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意义 | 第198-207页 |
| ·为近代经济制度提供了伦理支撑 | 第199-202页 |
| ·凸显了人生价值 | 第202-203页 |
| ·张扬了和平道路 | 第203-205页 |
| ·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| 第205-207页 |
| 第二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| 第207-212页 |
| 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伦理气质的弱点 | 第207-209页 |
| ·经济伦理目标过分理想化 | 第209-210页 |
| ·抽象人性论的误区 | 第210-212页 |
| 第三节 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| 第212-223页 |
| ·立党为公,彰显“天下为公”的品质 | 第213-216页 |
| ·执政为民,切实“关怀民生” | 第216-218页 |
| ·以人为本,弘扬“基本于民”的精神 | 第218-22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23-233页 |
| 后记 | 第233-234页 |
| 原创性声明 | 第23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