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6-18页 |
| ·手性的意义 | 第6-7页 |
| ·获得手性化合物的方法 | 第7-9页 |
| ·物理法 | 第7-8页 |
| ·化学法制备手性化合物 | 第8页 |
| ·物法制备手性化合物 | 第8-9页 |
| ·色谱拆分法 | 第9页 |
| ·手性膜拆分法 | 第9页 |
| ·微生物催化 | 第9-11页 |
| ·微生物催化的方法 | 第10-11页 |
| ·应用于选择性生物催化的微生物 | 第11页 |
| ·非水介质中的生物催化反应 | 第11-14页 |
| ·生物催化反应的非水介质体系 | 第12-14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背景 | 第1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-18页 |
| 第二章 微乳体系中酵母还原制备(S)-1-苯砜基-2-丙醇反应研究 | 第18-34页 |
| ·面包酵母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现状 | 第18-21页 |
| ·面包酵母催化不对称合成的底物类型 | 第18-21页 |
| ·非水相中微生物羰基还原反应的影响因素 | 第21-23页 |
| ·有机溶剂种类 | 第21-22页 |
| ·水分含量 | 第22页 |
| ·有机相催化用的微生物形式 | 第22页 |
| ·底物结构 | 第22页 |
| ·温度 | 第22页 |
| ·辅酶再生 | 第22-23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23-31页 |
| ·仪器、试剂及实验方法 | 第23页 |
| ·微乳体系中酵母催化还原反应 | 第23-24页 |
| ·产率测定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产物旋光度测定及对映体过量值计算 | 第25页 |
| ·正交实验 | 第25-28页 |
| ·反应条件初探的三水平四因素(L_93~4)正交实验 | 第25-26页 |
| ·三水平七因素(L_(18)3~7)正交实验 | 第26-27页 |
| ·固定底物浓度的三水平四因素(L_93~4)正交实验 | 第27-28页 |
| ·最佳条件下各因素变化对产率和产物e.e.值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| ·反应时间变化对产率和产物e.e.值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碳源量变化对产率和产物e.e.值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·酵母量变化对产率和产物e.e.值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·含水量变化对产率和产物e.e.值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底物浓度变化对产率和产物e.e.值的影响 | 第31页 |
| ·结论 | 第31-3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2-34页 |
| 第三章 非水体系中面包酵母还原制备1-苯砜-2-丙醇的动力学研究 | 第34-41页 |
| ·实验材料、仪器及检测方法 | 第3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5-39页 |
| ·微乳体系中,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的测定 | 第35-36页 |
| ·微水有机溶剂中,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的测定 | 第36-39页 |
| ·结论 | 第39-4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0-41页 |
| 第四章 酵母醇脱氢酶还原制备(S)-1-苯砜-2-丙醇反应机理研究 | 第41-53页 |
| ·酵母醇脱氢酶催化活性位点区域 | 第41-42页 |
| ·酵母醇脱氢酶底物结合腔袋 | 第41-42页 |
| ·辅酶结合区域 | 第42页 |
| ·氢负离子转移和质子转移机理研究现状 | 第42-44页 |
| ·质子和氢负离子转移路径研究 | 第42-43页 |
| ·氢负离子和质子转移顺序研究 | 第43-44页 |
| ·酵母醇脱氢酶还原制备(S)-1-苯砜-2-丙醇的反应机理研究 | 第44-50页 |
| ·计算模型 | 第44-47页 |
| ·计算方法 | 第4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0页 |
| ·氢负离子及质子转移过程分析 | 第47-49页 |
| ·主要原子净电荷分布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分析 | 第49页 |
| ·底物与酶复合前后的结构参数变化 | 第49-50页 |
| ·结论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: | 第51-53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