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 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·损伤检测研究的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人工神经网络在损伤检测中的应用 | 第11页 |
·结构动力分析的发展及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有限元法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概述 | 第13-14页 |
·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材料的本构关系 | 第18-33页 |
·混凝土单轴应力-应变关系 | 第18-22页 |
·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-应变曲线 | 第18-19页 |
·混凝土单轴受拉应力-应变曲线 | 第19页 |
·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应力-应变关系 | 第19-22页 |
·钢材的应力-应变关系 | 第22-23页 |
·混凝土的破坏准则 | 第23-24页 |
·混凝土的三维本构模型 | 第24-26页 |
·三维本构模型的物理矩阵 | 第24-25页 |
·泊松比的取值 | 第25页 |
·等效单轴应力σ_(ic) 和等效单轴应变ε_(ic) 的取值 | 第25-26页 |
·混凝土开裂和压碎后的处理 | 第26-30页 |
·概述 | 第26页 |
·混凝土开裂后的处理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混凝土受压破坏后的处理方法 | 第27-30页 |
·钢材的弹塑性增量本构模型 | 第30-33页 |
·钢材的屈服准则 | 第30页 |
·加载条件和强化模型 | 第30-31页 |
·流动法则 | 第31页 |
·增量弹塑性矩阵的显式表达式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结构三维非线性时程分析 | 第33-48页 |
·有限元分析模型 | 第33-35页 |
·单元选择 | 第33-35页 |
·钢材、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| 第35页 |
·结构动力特性计算 | 第35-37页 |
·动力方程及数值分析方法 | 第37-40页 |
·非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| 第40页 |
·三维实体单元的状态转换和滞回特性 | 第40-48页 |
·混凝土材料的状态转换 | 第40-42页 |
·钢材的状态转换 | 第42-43页 |
·混凝土单元的三维滞回模型 | 第43-44页 |
·单元的加卸载判断 | 第44-45页 |
·拐点的处理方法 | 第45-47页 |
·混凝土应力-应变曲线下降段的处理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结构线弹性时程分析程序的校准方法 | 第48-54页 |
·基准模型的动力方程及其解答 | 第48-50页 |
·动力校准程序的验证 | 第50-52页 |
·本文程序FEDANS 的校准 | 第52-54页 |
第五章 程序设计、验证及工程应用 | 第54-73页 |
·质量矩阵 | 第54-55页 |
·协调质量矩阵 | 第54页 |
·集中质量矩阵 | 第54-55页 |
·阻尼矩阵 | 第55页 |
·阻尼矩阵 | 第55页 |
·系数α, β的计算 | 第55页 |
·程序说明 | 第55-59页 |
·程序流程图 | 第56-57页 |
·子程序说明 | 第57页 |
·变量说明 | 第57-59页 |
·算例分析 | 第59-62页 |
·结构动力特性分析算例 | 第59-60页 |
·结构线弹性时程分析算例 | 第60-61页 |
·结构非线性时程分析算例 | 第61-62页 |
·程序FEDANS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的应用 | 第62-66页 |
·二摊拱坝简介 | 第62-63页 |
·二摊拱坝动力分析模型 | 第63-65页 |
·坝体的非线性动力分析 | 第65-66页 |
·ANSYS 程序介绍 | 第66-69页 |
·ANSYS 程序分析方法简介 | 第66-67页 |
·混凝土本构模型和solid65 单元 | 第67-69页 |
·钢材的模拟和solid185 单元 | 第69页 |
·程序FEDANS 在钢管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| 第69-72页 |
·钢管混凝土模型介绍 | 第69页 |
·框架的线弹性时程分析结果及与ANSYS 的比较 | 第69-70页 |
·混凝土损伤等级的定义 | 第70-71页 |
·钢管混凝土框架的非线性分析及损伤输出 | 第71-7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六章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的实例分析 | 第73-79页 |
·神经网络的发展和Matlab 程序 | 第73页 |
·人工神经网络识别参数的选择 | 第73-74页 |
·结构损伤识别分析实例 | 第74-79页 |
第七章 结论 | 第79-81页 |
·本文主要工作与成果 | 第79-80页 |
·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3页 |
作者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