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12页 |
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方法 | 第9-10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简介 | 第12-15页 |
第一节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相关概念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国际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| 第13-15页 |
第三章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| 第15-21页 |
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相关概念 | 第15-17页 |
第二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| 第17-19页 |
一、凯恩斯主义理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| 第17页 |
二、托宾Q 理论 | 第17页 |
三、财富效应理论 | 第17-18页 |
四、信贷可得量传导机制 | 第18页 |
五、资产负债表渠道 | 第18-19页 |
六、流动性渠道 | 第19页 |
第三节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| 第19-21页 |
一、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和缺点 | 第19-20页 |
二、与再贴现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| 第20页 |
三、与公开市场业务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 | 第20-21页 |
第四章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介绍 | 第21-28页 |
第一节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内容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与阶段 | 第22-24页 |
一、1984 至1998 年——为中国人民银行筹集资金 | 第22-23页 |
二、1998 至2004 年——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| 第23页 |
三、2004 年至今——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支付清算保证 | 第23-24页 |
第三节 我国历年宏观经济情况及货币政策 | 第24-25页 |
第四节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简介 | 第25-28页 |
第五章 近年来我国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| 第28-31页 |
第一节 贸易顺差及热钱涌入带来的外汇占款 | 第28页 |
第二节 信贷规模增长过快回收过剩流动性的需要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抑制固定资产投资 | 第29页 |
第四节 加强银行抗风险能力的需要 | 第29-30页 |
第五节 调整信贷结构 | 第30页 |
第六节 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再贴现工具的客观约束 | 第30-31页 |
第六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用于股市的理论分析 | 第31-34页 |
第一节 宣示效应 | 第31页 |
第二节 货币供应量效应 | 第31-32页 |
第三节 市场利率效应 | 第32-33页 |
第四节 股价指数效应 | 第33页 |
第五节 市场结构效应 | 第33-34页 |
第七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用于中国股市的实证分析 | 第34-50页 |
第一节 数据介绍 | 第34-37页 |
第二节 实证模型 | 第37-38页 |
第三节 区间A 调整准备金率对整体股市的影响研究及比较 | 第38-44页 |
一、当t 为宣布日时的回归结果 | 第39-42页 |
二、当t 为执行日时的回归结果 | 第42-44页 |
三、小结 | 第44页 |
第四节 区间B 准备金率宣布调整对整体股市和金融板块影响的比较 | 第44-48页 |
一、准备金宣布调整对上证指数影响 | 第45-46页 |
二、准备金宣布调整对中证金融指数影响 | 第46-48页 |
三、小结 | 第48页 |
第五节 结论 | 第48-50页 |
第八章 实证结果的原因分析 | 第50-54页 |
第一节 利率非市场化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| 第50-51页 |
第二节 存款准备金制度尚有待完善 | 第51-52页 |
一、准备金存款付息制度使超额准备金高居不下 | 第51-52页 |
二、差别准备金制度不完善 | 第52页 |
第三节 不成熟的股票市场存在严重的功能缺陷 | 第52-54页 |
第四节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 | 第54页 |
第五节 外汇占款规模过大 | 第54页 |
第九章 政策建议 | 第54-56页 |
第一节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| 第55页 |
第二节 加快改革准备金制度 | 第55页 |
第三节 扩大股票市场规模,提高股票市场效率 | 第55-56页 |
第十章 结论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