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携式反直升机火箭弹引战配合的计算机仿真研究
1 绪论 | 第1-13页 |
·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7-8页 |
·引战配合理论及引战配合技术的发展状况 | 第8-11页 |
·现代引战配合理论 | 第8-10页 |
·引战配合技术的发展状况 | 第10-11页 |
·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1-13页 |
2 引战配合系统分析 | 第13-25页 |
·XX便携式反直升机火箭弹主要战术技术指标 | 第13页 |
·目标子系统 | 第13-17页 |
·武装直升机的结构及材料 | 第14-15页 |
·建立武装直升机等效模型 | 第15-17页 |
·引信子系统 | 第17-19页 |
·激光引信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| 第18页 |
·激光引信的功能特点 | 第18页 |
·激光引信的特征参数 | 第18-19页 |
·战斗部子系统 | 第19-24页 |
·预制破片战斗部的特点 | 第19页 |
·破片的性能参数 | 第19-24页 |
·遭遇段的弹目交会参数 | 第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引战配合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5-45页 |
·Monte-Carlo法 | 第25-29页 |
·随机变量的抽样 | 第25-27页 |
·Monte-Carlo法的应用 | 第27-29页 |
·坐标系的定义及坐标转换 | 第29-33页 |
·地面坐标系 | 第29-30页 |
·目标坐标系 | 第30-31页 |
·弹体坐标系 | 第31页 |
·相对速度坐标系 | 第31-32页 |
·基本坐标旋转转换矩阵 | 第32-33页 |
·战斗部破片动态飞散区和引信起爆区 | 第33-36页 |
·战斗部破片动态飞散区 | 第33-35页 |
·引信起爆区 | 第35-36页 |
·引战配合数学模型 | 第36-44页 |
·引信探测模型 | 第36-37页 |
·破片命中目标计算模型 | 第37-41页 |
·目标毁伤概率的计算 | 第41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4 最佳延时及最佳起爆区的确定 | 第45-60页 |
·计算程序说明 | 第45-47页 |
·求解最佳起爆点及最佳延迟时间的计算程序 | 第46-47页 |
·求解战斗部对目标毁伤概率的计算程序 | 第47页 |
·引信延迟时间的计算 | 第47-53页 |
·引信最佳延迟时间的散布 | 第47-50页 |
·引信延时与毁伤概率的关系 | 第50-53页 |
·战斗部参数对毁伤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·飞散角对毁伤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·破片大小及数量对毁伤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引信最佳起爆区的确定 | 第56-5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5 结论及展望 | 第60-62页 |
·结论 | 第60页 |
·展望 | 第60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