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组织、银行论文--其他金融组织论文

中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目录第5-8页
1 绪论第8-13页
   ·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页
   ·理论界研究现状与评述第8-11页
   ·本文研究目的、分析方法和创新点第11-13页
2 投资银行一般理论第13-22页
   ·投资银行概述第13-15页
   ·投资银行的产生与历史发展第15页
   ·投资银行的发展趋势第15-20页
     ·投资银行业务与机构的全球化发展第16页
     ·投资银行专业化与多样化结合发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·投资银行的规模化发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·投资银行业务的全能化发展第18-20页
   ·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第20页
   ·我国发展投资银行的意义第20-22页
3 国际投资银行的发展模式分析第22-43页
   ·发展模式划分标准的选择第22-23页
   ·独立发展模式第23-28页
     ·独立发展模式产生的原因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独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—美林公司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·美林的发展历史第24页
       ·美林公司的组织管理与业务结构第24-27页
     ·独立发展模式的其他代表第27页
     ·独立发展模式的优势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·全能银行附属机构发展模式第28-34页
     ·全能银行附属机构发展模式产生的原因第28-29页
     ·全能银行附属机构的典型代表—德意志银行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·德意志银行的发展历史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·德意志银行的组织管理与业务结构第30-33页
     ·全能银行附属机构发展模式的优势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·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第34-41页
     ·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产生的原因第34-35页
     ·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—花旗集团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·花旗集团的发展历史第36页
       ·花旗控股的组织管理与业务结构第36-39页
     ·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的其他代表银行第39页
     ·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的优势分析第39-41页
   ·国际发展模式的归纳与总结第41-43页
4 我国投资银行发展模式分析第43-61页
   ·独立发展模式第43-50页
     ·独立发展模式的实践之一—国内券商的独立发展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·国内券商独立发展存在的问题第46页
       ·健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是券商独立发展的根本第46-48页
     ·独立发展模式的实践之二—中外合资的新建发展第48-50页
   ·全能银行附属机构发展模式第50-53页
     ·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法律基础第51页
     ·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市场基础第51页
     ·全能银行附属机构发展模式的实践—设立投资银行部第51-52页
     ·投资银行部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新发展第52-53页
   ·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第53-61页
     ·银行控股关系型投资银行第53-54页
     ·非银行控股关系型投资银行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·实践之一—中国光大集团控股下的光大证券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·实践之二—中国中信集团控股下的中信证券第56-58页
     ·国家政策性注资控股型投资银行第58-61页
5 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发展成投资银行的研究第61-79页
   ·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的存续经验第62页
   ·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存续研究第62-65页
     ·国家政策角度下的存续研究第63页
     ·现实需求角度下的存续研究第63-65页
   ·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必要性研究第65-68页
     ·政策性定位和市场化运作的矛盾第65-66页
     ·法律法规建设不配套第66-67页
     ·部分资产处置方式存在不足第67-68页
   ·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转型的可行性研究第68-74页
     ·向投资银行转型的良好外部经济环境第69-70页
     ·向投资银行转型的政策基础第70页
     ·向投资银行转型的战略规划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向投资银行转型的优势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·投资银行业务的实践优势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·投资银行人才的储备优势第73页
       ·丰富的客户资源优势第73页
       ·良好的国际合作渠道优势第73-74页
   ·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转型的操作性建议第74-79页
     ·设立商业化转型过渡期第74-75页
     ·转型期内的经营体制定位第75-76页
     ·转型期内的业务定位第76-77页
     ·转型期结束后的发展建议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·转型期后的经营体制定位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·转型期后的业务定位第78-79页
6 各种发展模式的比较与选择第79-84页
7 结论第84-86页
致谢第86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0页

论文共9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宏观对冲基金的新动向及中国的对策
下一篇:基于新家庭经济论的当代女性阶段性就业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