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探视权概述 | 第8-15页 |
一、探视权的产生 | 第8-11页 |
(一) 社会学视野中的探视权 | 第8-9页 |
(二) 法学视野中的探视权 | 第9-10页 |
(三) 我国探视权的产生 | 第10-11页 |
二、确立探视权的意义 | 第11-13页 |
(一) 探视权的确立,弥补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缺憾 | 第11-12页 |
(二) 探视权的确立,体现了法律对亲子关系的尊重 | 第12页 |
(三) 探视权的确立,完善了监护制度的法律体系 | 第12-13页 |
三、我国探视权的实现现状 | 第13-15页 |
(一) 理论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(二) 立法现状 | 第13-14页 |
(三) 执法现状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探视权的内涵及构成尚待明确 | 第15-29页 |
一、应当确定探视权的法律称谓 | 第15-18页 |
(一) 对于探视权的不同法律称谓 | 第15-17页 |
(二) 我国探视权法律称谓的确定 | 第17-18页 |
二、应当扩展探视权的主体范围 | 第18-22页 |
(一) 关于探视权主体的争议 | 第18-20页 |
(二) 探视权主体的扩展范围 | 第20-22页 |
三、应当扭转探视权客体的认识错误 | 第22-24页 |
(一) 探视权的客体应是一种人身利益 | 第22-23页 |
(二) 未成年子女是探视权的主体而非客体 | 第23-24页 |
四、应当充实探视权的具体内容 | 第24-29页 |
(一) 探视权的具体形式 | 第25页 |
(二) 探视权的行使方式 | 第25-26页 |
(三) 探视权的行使时间 | 第26-29页 |
第三章 探视权的性质尚待界定 | 第29-35页 |
一、探视权是亲权 | 第29-31页 |
(一) 探视权的权利基础是亲权 | 第29-30页 |
(二) 探视权是亲权的具体表现形式 | 第30-31页 |
二、探视权的权利义务界定 | 第31-33页 |
(一) 关于探视权是权利还是义务的争议 | 第31-32页 |
(二) 探视权兼有权利与义务的性质 | 第32-33页 |
三、侵害探视权是侵权行为 | 第33-35页 |
(一) 侵害探视权是一般侵权行为 | 第33-34页 |
(二) 侵害探视权是妨害家庭关系的侵权行为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我国探视权实现的几点建言 | 第35-51页 |
一、探视权的保障机制应予完备 | 第35-38页 |
(一) 探视权的法律保障条件 | 第35-37页 |
(二) 探视权的社会保障条件 | 第37-38页 |
二、探视权的限制条件应予明确 | 第38-43页 |
(一) 对未成年子女的限制条件 | 第38-39页 |
(二) 对直接抚养方的限制条件 | 第39-40页 |
(三) 对探视权人的限制条件 | 第40-43页 |
三、探视权的法律责任应予完善 | 第43-45页 |
(一) 探视权法律责任的具体设计 | 第43-44页 |
(二) 处理探视权纠纷应遵循的原则 | 第44-45页 |
四、引入探视权的精神损害赔偿金 | 第45-47页 |
(一) 引入精神损害赔偿金的理论依据 | 第45-46页 |
(二) 引入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法律依据 | 第46-47页 |
(三) 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金的原则 | 第47页 |
五、确立探视权的家事程序 | 第47-51页 |
(一) 探视权纠纷适用家事程序的法理基础 | 第47-49页 |
(二) 我国探视权纠纷适用家事程序的规则 | 第49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2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攻读在职法律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55-56页 |
后记 | 第56-57页 |
详细摘要 | 第57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