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研究
| 1 绪论 | 第1-16页 |
| ·研究的背景 | 第9-12页 |
| ·传统民居的可持续性 | 第9-10页 |
| ·传统民居围护结构的生态性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4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| 第14-16页 |
| 2 不同区域的传统民居 | 第16-31页 |
| ·吉林民居 | 第16-17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16页 |
| ·民居形式与构造 | 第16-17页 |
| ·新疆阿以旺民居 | 第17-18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17页 |
| ·民居形式与构造 | 第17-18页 |
| ·陕北民居 | 第18-19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18-19页 |
| ·民居的构造与形式 | 第19页 |
| ·陕西关中民居 | 第19-21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19页 |
| ·民居的形式与构造 | 第19-21页 |
| ·陕南民居 | 第21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21页 |
| ·民居的形式与构造 | 第21页 |
| ·青海庄巢民居 | 第21-24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21-22页 |
| ·民居形式与构造 | 第22-24页 |
| ·四川民居 | 第24-25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24页 |
| ·民居形式与构造 | 第24-25页 |
| ·泉州手巾寮 | 第25-27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25页 |
| ·民居形式与构造 | 第25-27页 |
| ·云南的土掌房 | 第27-28页 |
| ·彝族的居住区的自然环境 | 第27页 |
| ·土掌房的构造 | 第27-28页 |
| ·岭南民居 | 第28-31页 |
| ·自然概况 | 第28-29页 |
| ·民居形式与构造 | 第29-31页 |
| 3 民居围护结构的构造 | 第31-40页 |
| ·夯土墙 | 第31-34页 |
| ·土坯墙 | 第34-37页 |
| ·砖墙 | 第37-39页 |
| ·制砖 | 第37-38页 |
| ·砌筑 | 第38-39页 |
| ·石墙 | 第39-40页 |
| 4 民居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 | 第40-54页 |
| ·材料的热特性指标 | 第40-42页 |
| ·围护结构的热特性指标 | 第42-47页 |
| ·不同区域民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计算 | 第47-54页 |
| 5 民居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影响因素 | 第54-62页 |
| ·地理与气候因素 | 第54-57页 |
| ·地理特征 | 第54页 |
| ·气候条件 | 第54-57页 |
| ·地方建筑材料因素 | 第57-58页 |
| ·建筑技术因素 | 第58页 |
| ·经济生活因素 | 第58-59页 |
| ·民居建筑的特点 | 第59-62页 |
| ·民居建筑的优点 | 第59页 |
| ·民居建筑存在的问题 | 第59-60页 |
| ·解决措施 | 第60-62页 |
| 6 民居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与地域之关系 | 第62-69页 |
| ·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 | 第62-63页 |
| ·分析 | 第63-65页 |
| ·关系曲线 | 第65-69页 |
| 7 结论及展望 | 第69-71页 |
| ·结论 | 第69-70页 |
| ·传统民居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与当地温度参数之关系 | 第69页 |
| ·传统材料适应气候的特性 | 第69-70页 |
| ·展望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