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边市场定价策略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23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9-11页 |
·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对象界定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| 第15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6-18页 |
·论文的研究架构 | 第18-23页 |
第二章 双边市场与平台竞争:基本概念界定 | 第23-42页 |
·概念特征与分类 | 第23-27页 |
·概念 | 第23-25页 |
·特征与分类 | 第25-26页 |
·双边市场在我国的产业分布 | 第26-27页 |
·市场结构 | 第27-31页 |
·基本市场结构 | 第27-28页 |
·存在中间服务提供商的结构 | 第28-29页 |
·两边在服务提供商形成闭环 | 第29页 |
·消费者多归属的结构 | 第29-30页 |
·平台互联互通 | 第30-31页 |
·平台互联并且存在中间服务提供商 | 第31页 |
·平台的经济行为 | 第31-38页 |
·平台的不对称定价策略 | 第32-33页 |
·平台的补贴和扶持策略 | 第33页 |
·平台的产品差异化策略 | 第33-34页 |
·平台的排他性策略 | 第34-35页 |
·平台的纵向联盟策略 | 第35页 |
·平台的互联互通策略 | 第35-37页 |
·平台的消费者资质认证策略 | 第37-38页 |
·双边市场中的消费者行为 | 第38-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三章 双边市场定价理论的发展 | 第42-67页 |
·网络外部性理论 | 第42-48页 |
·网络外部性 | 第42-46页 |
·网络外部性文献述评 | 第46-48页 |
·双边市场定价理论 | 第48-61页 |
·基础文献 | 第49-54页 |
·其他研究文献述评 | 第54-61页 |
·双边市场的反垄断规制 | 第61-65页 |
·现有研究的不足 | 第65-6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四章 双边市场定价方式研究 | 第67-84页 |
·引言 | 第67-69页 |
·文献回顾 | 第69-72页 |
·模型 | 第72-81页 |
·垄断平台 | 第72-76页 |
·平台竞争 | 第76-81页 |
·掠夺性定价的争论 | 第81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五章 提供质量差异服务的平台定价策略 | 第84-101页 |
·引言 | 第84-85页 |
·文献回顾 | 第85-86页 |
·模型 | 第86-97页 |
·垄断平台 | 第86-90页 |
·服务质量有差异的平台的竞争 | 第90-93页 |
·平台市场进入的模型 | 第93-97页 |
·案例分析:我国网络招聘市场发展趋势 | 第97-9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1页 |
第六章 纵向一体化条件下的平台定价策略 | 第101-118页 |
·引言 | 第101-102页 |
·文献回顾 | 第102-103页 |
·模型 | 第103-113页 |
·垄断平台 | 第103-107页 |
·平台竞争 | 第107-113页 |
·案例分析 | 第113-11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5-118页 |
第七章 平台互联互通时的定价策略 | 第118-142页 |
·引言 | 第118-119页 |
·互联互通定价策略影响因素 | 第119-121页 |
·文献回顾 | 第121-125页 |
·模型 | 第125-138页 |
·平台互联,不考虑两边规模差异 | 第127-133页 |
·平台互联,平台一边规模有差异 | 第133-138页 |
·案例分析:我国IM工具互联互通 | 第138-1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0-142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42-146页 |
·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| 第142-144页 |
·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144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44-1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6-149页 |
References | 第149-160页 |
附录1: 中国银联对商户的收费办法 | 第160页 |
附录2: 第六章模型6.3.2.4节推导过程 | 第160-1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