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展示空间设计研究--兼论世博会展示空间特征及演变
绪论 | 第1-16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页 |
·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文献研究 | 第13页 |
·调查研究 | 第13页 |
·多学科研究 | 第13页 |
·论文的基本框架 | 第13-15页 |
·论文的几点说明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展示空间的内涵及发展沿革 | 第16-29页 |
·展示空间的内涵 | 第16-17页 |
·展示空间发展的历史沿革 | 第17-23页 |
·早期的展示空间 | 第17-18页 |
·传统博览建筑的展示空间 | 第18-19页 |
·现代主义与展示空间 | 第19-21页 |
·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展示空间 | 第21-22页 |
·当代展示空间的新发展 | 第22-23页 |
·世博会展示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| 第23-27页 |
·世博会萌芽时期的巨构空间 | 第23-25页 |
·世博会发展时期现代主义空间的演出 | 第25-26页 |
·世博会成熟期与技术表现的“倾向” | 第26-27页 |
·当代世博会与信息化展示空间 | 第27页 |
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二章 影响展示空间设计的因素分析 | 第29-54页 |
·展示活动的演变 | 第29-35页 |
·展示活动的游戏性与娱乐性 | 第30-31页 |
·展示活动的互动性与参与性 | 第31-33页 |
·展示活动的临时性 | 第33-35页 |
·展品与展览方式的演化与发展 | 第35-41页 |
·作为背景存在的中性空间 | 第36-37页 |
·个性化展示空间 | 第37-38页 |
·作品与空间的相互介入 | 第38-41页 |
·新媒介技术的介入 | 第41-42页 |
·当代空间审美观念的变异 | 第42-45页 |
·审美原则的变异 | 第43-44页 |
·三维到分维的形式审美倾向 | 第44页 |
·空间美学的类型变异 | 第44-45页 |
·影响世博会展示空间设计的因素分析 | 第45-50页 |
·世博会的场所特征对世博会展示空间设计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·世博会主题对世博会展示空间设计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小结 | 第50-51页 |
附表1:1993年以来世博会主题一览表 | 第51-54页 |
第三章 当代展示空间特征分析 | 第54-84页 |
·展示空间概念的多元扩展 | 第54-62页 |
·媒体中心 | 第55-56页 |
·Mart | 第56-58页 |
·公共展示空间 | 第58-61页 |
ⅰ 公共艺术与公共展示空间 | 第58-59页 |
ⅱ 图像文化与公共展示空间 | 第59-61页 |
·虚拟展示空间 | 第61-62页 |
·空间形态的软化 | 第62-66页 |
·空间形态的可变性 | 第62-64页 |
·空间的不定形态 | 第64-66页 |
·空间构成逻辑的软化 | 第66-71页 |
·连续界面 | 第66-68页 |
·文脉转译 | 第68-69页 |
·插入与镂空 | 第69-70页 |
·有序的解构 | 第70-71页 |
·空间界面的软化 | 第71-74页 |
·空间界面的透明与消解 | 第71-72页 |
·空间界面的图像化与信息化 | 第72-74页 |
·展示空间与流线组织 | 第74-76页 |
·主题与意义的阐释 | 第76-78页 |
·当代世博会展示空间特点分析 | 第78-83页 |
·生态理念的表达 | 第78-80页 |
·表现地域文化特征 | 第80-83页 |
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四章 当代展示空间的创作手法 | 第84-106页 |
·高技术“倾向” | 第84-87页 |
·高技术的人情化 | 第84-85页 |
·技术的艺术表现 | 第85-86页 |
·智能化展示空间 | 第86-87页 |
·解构主义与复杂空间 | 第87-91页 |
·破碎 | 第88页 |
·倾斜 | 第88-89页 |
·交叉 | 第89-91页 |
·混沌理论与动态构成 | 第91-97页 |
·混沌理论 | 第91-93页 |
·空间的动态构成 | 第93-97页 |
ⅰ 折叠 | 第93-94页 |
ⅱ 流动 | 第94-95页 |
ⅲ 分形 | 第95-97页 |
·当代艺术的启迪与融合 | 第97-102页 |
·新表现主义与空间“塑形” | 第98-99页 |
·极少主义与极简形态 | 第99-100页 |
·装置艺术与装置化展示空间 | 第100-102页 |
·交叉流——展示空间创作手法在世博会中的综合运用 | 第102-105页 |
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结语 | 第106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2页 |
图片索引 | 第112-119页 |
致谢 | 第119-120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