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玩忽职守罪概述 | 第9-18页 |
第一节 玩忽职守罪的内涵界定 | 第9-12页 |
一、玩忽职守罪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二、玩忽职守罪的特征 | 第10-12页 |
第二节 玩忽职守罪的立法发展 | 第12-18页 |
一、中国古代关于玩忽职守罪的立法 | 第12-14页 |
二、我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法律对玩忽职守罪的规定 | 第14-15页 |
三、新中国法律对玩忽职守罪的规定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玩忽职守罪的犯罪构成 | 第18-53页 |
第一节 玩忽职守罪的主体 | 第18-31页 |
一、国外关于玩忽职守罪主体的相关立法 | 第18-19页 |
二、我国玩忽职守罪主体的历史变迁 | 第19-23页 |
三、对玩忽职守罪主体的反思 | 第23-25页 |
四、玩忽职守罪主体的修正 | 第25-31页 |
第二节 玩忽职守罪的犯罪客体 | 第31-33页 |
一、玩忽职守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 | 第31-32页 |
二、玩忽职守罪犯罪客体的复杂性分析 | 第32-33页 |
第三节 玩忽职守罪的主观方面 | 第33-41页 |
一、国外关于玩忽职守罪罪过形态的规定 | 第34-35页 |
二、关于玩忽职守罪罪过形态的学说及分析 | 第35-36页 |
三、剔除“间接故意可以构成玩忽职守罪”的观点 | 第36-38页 |
四、对玩忽职守罪罪过形态只能是过失的论证 | 第38-41页 |
第四节 玩忽职守罪的客观方面 | 第41-53页 |
一、客观不法之前提——职责上的注意义务和注意能力 | 第41-45页 |
二、玩忽职守行为的客观形态 | 第45-47页 |
三、玩忽职守之犯罪结果分析 | 第47-49页 |
四、因果关系的考察 | 第49-53页 |
第三章 玩忽职守罪的司法认定 | 第53-61页 |
第一节 定罪语境下的玩忽职守罪——罪之区分 | 第53-56页 |
一、罪与非罪的区分 | 第53-55页 |
二、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共同玩忽职守犯罪之分析 | 第56-61页 |
一、共同玩忽职守罪的概念 | 第56页 |
二、划分责任人及责任之归属 | 第56-61页 |
第四章 玩忽职守罪的刑罚处罚 | 第61-68页 |
第一节 玩忽职守罪的刑罚处罚原则 | 第61-63页 |
一、过失犯罪限制处罚原则 | 第61-62页 |
二、职责过失从重处罚原则 | 第62-63页 |
第二节 我国玩忽职守罪刑罚配置存在的问题 | 第63-64页 |
一、没有体现出过失与故意犯罪的刑罚区别 | 第63页 |
二、没有体现出职责过失犯罪和一般过失犯罪的刑罚区别 | 第63页 |
三、罪刑刑种单一 | 第63-64页 |
第三节 关于玩忽职守罪刑罚处罚的完善 | 第64-68页 |
一、刑罚种类的优化 | 第64-66页 |
二、刑罚幅度的改良 | 第66-68页 |
结语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74-76页 |
后记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