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、缩略语表 | 第1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7页 |
1 丝核菌的分类概况 | 第10-12页 |
·丝核菌的分类特征 | 第10页 |
·丝核菌的分群 | 第10-11页 |
·立枯丝核菌的分类特征 | 第11-12页 |
2 菌丝融合群分类法在立枯丝核菌上的应用 | 第12-13页 |
3 丝核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状况 | 第13-17页 |
·生化技术在丝核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·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丝核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4-17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6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17-18页 |
·菌丝融合群标准菌株 | 第17页 |
·试剂 | 第17-18页 |
·培养基 | 第18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18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8-26页 |
·分离物的采集、分离、纯化及鉴定 | 第18-19页 |
·AG 的判定 | 第19-20页 |
·VCG 的判别 | 第20页 |
·AG、VCG 的生物学特征的观察比较 | 第20-21页 |
·各AG、VCG 致病力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·R.s 的分子识别与各AG、VCG 的rDNAITS 区间PCR-RFLP 分析 | 第22-26页 |
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6-54页 |
1 分离物的采集、分离、纯化和立枯丝核菌的鉴定 | 第26-27页 |
·分离物的采集与分离 | 第26页 |
·分离物的纯化与鉴定 | 第26-27页 |
2 菌丝融合群的判定 | 第27-35页 |
·菌丝融合群观察 | 第27-33页 |
·融合群判定结果 | 第33页 |
·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出现频率及分布 | 第33-35页 |
3 VCG 判别 | 第35-36页 |
4 各AG、VCG 生物学特征的观察与比较 | 第36-45页 |
·立枯丝核菌培养性状观察 | 第36-38页 |
·各AG、VCG 初生菌丝培养性状比较 | 第38-39页 |
·各AG、VCG 老熟菌丝培养性状及菌核形成特点比较 | 第39-41页 |
·各AG、VCG 温度适应性比较 | 第41-45页 |
5 各AG、VCG 的致病力比较 | 第45-51页 |
6 R.S的分子识别与各AG、VCG 的RDNAITS 区间PCR-RFLP 分析 | 第51-54页 |
·DNA 的提取 | 第51页 |
·各菌株DNA 的ITS 区间PCR 扩增结果 | 第51页 |
·R.s 的分子识别 | 第51-52页 |
·各代表菌株DNA 扩增产物的限制性内切反应结果 | 第52-54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