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化黄磷尾气合成二甲醚的研究--含CO_2合成气一步法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| ·二甲醚的理化性质 | 第11-12页 |
| ·二甲醚的应用 | 第12-13页 |
| ·清洁燃料 | 第12-13页 |
| ·有机合成原料 | 第13页 |
| ·气雾剂、致冷剂和发泡剂 | 第13页 |
| ·二甲醚的生产 | 第13-18页 |
| ·甲醇脱水法 | 第13-14页 |
| ·合成气法 | 第14-17页 |
| ·CO_2加氢法 | 第17页 |
| ·生物质法 | 第17-18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及市场分析 | 第18-20页 |
| ·国外发展状况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内发展状况 | 第19页 |
| ·市场分析 | 第19-20页 |
| ·利用前景 | 第20页 |
| ·利用黄磷尾气生产二甲醚 | 第20-24页 |
| ·黄磷尾气状况 | 第21页 |
| ·净化黄磷尾气和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 | 第21-22页 |
| ·气-液-固三相床一步法合成二甲醚 | 第22页 |
| ·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动力学研究 | 第22-24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4-2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章 DME合成工艺及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| 第25-33页 |
| ·合成气一步法 | 第25-30页 |
| ·现状 | 第25-29页 |
| ·一步法制二甲醚存在及需解决的问题 | 第29-30页 |
| ·含CO_2合成气一步法 | 第30-33页 |
| ·引入CO_2有利 | 第30-32页 |
| ·引入CO_2不利 | 第32-33页 |
| 第三章 实验部分 | 第33-47页 |
| ·试验原料 | 第33-34页 |
| ·实验用气体 | 第33页 |
| ·实验用试剂 | 第33页 |
| ·实验用催化剂 | 第33-34页 |
| ·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34-38页 |
| ·反应器系统 | 第36页 |
| ·温控系统 | 第36页 |
| ·流量控制系统 | 第36页 |
| ·气体分析系统 | 第36-38页 |
| ·实验流程 | 第38页 |
| ·催化剂制备还原 | 第38-39页 |
| ·分析方法建立 | 第39-43页 |
| ·色谱柱串联体系 | 第39页 |
| ·定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定量分析 | 第40-43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43-47页 |
| ·转化率、选择性和收率计算 | 第43-45页 |
| ·CO_2产生率的定义和计算 | 第45-47页 |
|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7-67页 |
| ·工艺条件优化 | 第47页 |
| ·工艺条件初选 | 第47页 |
| ·溶剂选择 | 第47页 |
| ·含CO+2合成气为原料催化剂制备 | 第47-55页 |
| ·C301-γ-Al_2O_3双功能催化剂 | 第48-49页 |
| ·C301-HZSM-5双功能催化剂 | 第49-50页 |
| ·C207-HZSM-5双功能催化剂 | 第50页 |
| ·C207-γ-Al_2O_3双功能催化剂 | 第50-55页 |
| ·三相床传质对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| ·工艺条件 | 第57-64页 |
| ·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| ·反应压力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| ·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| ·优化工艺条件下CO_2含量对反应的影响 | 第62-64页 |
| ·CO_2量对二甲醚合成间歇反应的影响 | 第64-67页 |
| 第五章 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 | 第67-75页 |
| ·各反应热与平衡常数基础数据的计算 | 第67-70页 |
| ·反应热与温度的关系 | 第67-69页 |
| ·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| 第69-70页 |
| ·反应体系分析 | 第70-75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75-77页 |
| ·结论 | 第75-76页 |
| ·未来工作展望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| 附录A(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83-84页 |
| 附录B | 第84-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