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-20页 |
1.1 机器视觉在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| 第14-15页 |
1.1.1 基于机器视觉的仪表板总成智能集成测试系统 | 第14-15页 |
1.1.2 金属板表面自动控伤系统 | 第15页 |
1.1.3 汽车车身检测系统 | 第15页 |
1.2 问题的由来 | 第15-17页 |
1.3 投影仪的显示技术 | 第17-18页 |
1.3.1 CRT投影机 | 第17页 |
1.3.2 液晶(LCD)投影机 | 第17-18页 |
1.3.3 数码(DLP)投影机 | 第18页 |
1.4 课题来源 | 第18-19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投影系统的结构 | 第20-32页 |
2.1 闪光照明系统 | 第20-25页 |
2.1.1 电子闪光灯 | 第20-22页 |
2.1.2 低压闪光灯方案 | 第22-25页 |
2.2 投影系统光路结构分析 | 第25-29页 |
2.2.1 投影仪的组成 | 第25-26页 |
2.2.2 镜头的设计思想 | 第26-29页 |
2.3 伪随机彩色编码板 | 第29-31页 |
2.4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光路系统的像差设计 | 第32-46页 |
3.1 镜头的三角计算原理 | 第32-34页 |
3.2 透镜式照明系统的设计方法 | 第34-38页 |
3.2.1 根据光束的最大偏转角选定照明系统的型式 | 第34页 |
3.2.2 偏转角的分配 | 第34页 |
3.2.3 用作图法确定初始结构 | 第34-36页 |
3.2.4 像差验算与最终结构的确定 | 第36-38页 |
3.3 投影物镜的设计 | 第38-45页 |
3.3.1 玻璃材料的确定 | 第39页 |
3.3.2 结构参数的选择 | 第39-40页 |
3.3.3 初始半部物镜系统的确定 | 第40-41页 |
3.3.4 半部物镜系统的确定 | 第41-42页 |
3.3.5 全系统的合成 | 第42-45页 |
3.4 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实验平台的搭建及实验分析 | 第46-58页 |
4.1 投影系统的组建 | 第46-48页 |
4.1.1 组成部分的加工 | 第46-47页 |
4.1.2 机械部分的设计 | 第47-48页 |
4.2 初步实验平台搭建 | 第48-52页 |
4.2.1 初步实验方案 | 第48-49页 |
4.2.2 特征点坐标的提取 | 第49-50页 |
4.2.3 实验 | 第50-52页 |
4.2.4 LCD投影图像 | 第52页 |
4.3 新实验平台的搭建 | 第52-54页 |
4.3.1 编码板的制作 | 第52-53页 |
4.3.2 投影系统 | 第53-54页 |
4.4 像差分析 | 第54-57页 |
4.4.1 影响成像清晰度的像差 | 第54-55页 |
4.4.2 影响精度的像差-畸变 | 第55-57页 |
4.5 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投影系统的建模及标定实验 | 第58-67页 |
5.1 投影仪的数学模型 | 第58-60页 |
5.1.1 特征点坐标的获取 | 第58-59页 |
5.1.2 内参数矩阵A的求解 | 第59-60页 |
5.1.3 外参数矩阵[R t]的求解 | 第60页 |
5.2 投影仪的像质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2.1 投影仪像质的的畸变性分析 | 第60页 |
5.2.2 投影仪像质的的模糊性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2.3 景深分析 | 第61页 |
5.3 实验 | 第61-65页 |
5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5-66页 |
5.4.1 与 LCD投影仪比较 | 第65页 |
5.4.2 验证无畸变性 | 第65-66页 |
5.4.3 求内外参数矩阵 | 第66页 |
5.4.4 评定内参数标定精度 | 第66页 |
5.5 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67-68页 |
6.2 展望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