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有资产管理的行政法思考
引言 | 第1-12页 |
一、国有资产管理概述 | 第12-23页 |
(一) 国有资产的法律界定 | 第12-16页 |
1、国有资产的概念 | 第12-13页 |
2、国有资产分类 | 第13-15页 |
3、国有资产的取得方式 | 第15页 |
4、国有资产存在的必要性 | 第15-16页 |
(二) 我国国有资产的法律定位 | 第16-18页 |
1、我国国有资产的特征 | 第16-17页 |
2、国有资产在私法上的定位 | 第17页 |
3、国有资产在公法上的定位 | 第17-18页 |
(三)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存在问题 | 第18-21页 |
1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| 第19-20页 |
2、国有资产管理的对象 | 第20页 |
3、国有资产管理的依据 | 第20-21页 |
(四) 国有资产管理的方式和问题 | 第21-23页 |
1、关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模式 | 第21-22页 |
2、关于所有权和经营分离的模式 | 第22页 |
3、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管理模式 | 第22-23页 |
二、国有资产管理机构——“国资委”的法律地位分析 | 第23-30页 |
(一) 国资委的性质及法律依据 | 第23-25页 |
1、关于国资委性质的认知 | 第23-24页 |
2、国资委设立的法律依据 | 第24-25页 |
(二) 国资委任务、目标和管理方式 | 第25-27页 |
1、国资委的任务 | 第25-26页 |
2、国资委的目标 | 第26页 |
3、国资委管理方式 | 第26-27页 |
(三) 国资委与相关部门的关系 | 第27-30页 |
1、国有资产管理局 | 第27-28页 |
2、财政部门 | 第28页 |
3、公共管理及审计部门 | 第28-29页 |
4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| 第29页 |
5、党管干部与市场选择经营者 | 第29页 |
6、国务院和全国人大 | 第29-30页 |
三、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论析 | 第30-35页 |
(一) 国资委权力有待界定与约束 | 第31页 |
(二) 《国有资产法》的地位和体系 | 第31-33页 |
1、《国有资产法》的含义 | 第31-32页 |
2、《国有资产法》立法意义与目标 | 第32页 |
3、制定《国有资产法》应遵循的原则 | 第32-33页 |
4、《国有资产法》的法律地位 | 第33页 |
5、《国有资产法》的体系 | 第33页 |
(三) 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| 第33-35页 |
1、流失的概念 | 第34页 |
2、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| 第34页 |
3、国有资产流失的分类 | 第34-35页 |
4、冷静看待国有资产流失 | 第35页 |
四、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探讨 | 第35-47页 |
(一)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| 第36-40页 |
1、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 | 第36-37页 |
2、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初衷与目标 | 第37-38页 |
3、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步骤和措施 | 第38-39页 |
4、深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| 第39-40页 |
(二) 走出对国有资产改革认识的误区 | 第40-43页 |
1、私有化 | 第40-41页 |
2、郎氏言论 | 第41-42页 |
3、如何看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 | 第42-43页 |
(三) 加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| 第43-47页 |
1、政府的责任及相应对策 | 第44页 |
2、分级管理与职责归责 | 第44-46页 |
3、职工合法权益保护 | 第46-47页 |
4、国资委权力界定与约束 | 第47页 |
结语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