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前言 | 第1-13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本文的写作思路与创新之处 | 第11-13页 |
第2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理论 | 第13-28页 |
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形成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程序 | 第14-21页 |
·磋商、斡旋、调解和调停 | 第14-15页 |
·专家组审理 | 第15-18页 |
·上诉机构审理 | 第18页 |
·裁决的执行及其监督 | 第18-20页 |
·仲裁 | 第20-21页 |
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与管辖范围 | 第21-23页 |
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 | 第21-23页 |
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管辖范围 | 第23页 |
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性质 | 第23-26页 |
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 | 第26页 |
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目标和功能 | 第26-2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剖析—基于诉的意义上的分析 | 第28-43页 |
·争端解决组织机构 | 第28-30页 |
·争端各方和其他程序参与方 | 第30-33页 |
·争端当事方 | 第30-31页 |
·律师、法律顾问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| 第31-33页 |
·诉由 | 第33-42页 |
·违反之诉 | 第34-37页 |
·非违反之诉 | 第37-40页 |
·情势之诉 | 第40-41页 |
·诉由与司法经济原则 | 第41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—基于西方国家的实践分析 | 第43-59页 |
·概述 | 第43页 |
·美国与 DSM | 第43-48页 |
·国内单边机制与DSM并存 | 第44页 |
·积极利用DSM | 第44-45页 |
·积极参与 DSM规则的制定与改革 | 第45-46页 |
·“灵活”对待 DSM机构裁决 | 第46-47页 |
·评析与启示 | 第47-48页 |
·欧盟与 DSM | 第48-53页 |
·从GATT1947消极应诉到积极利用 | 第48-49页 |
·将DSM视为一个有效的对外贸易政策工具 | 第49-50页 |
·“务实”对待DSM机构裁决 | 第50-52页 |
·积极参与 DSM的改革 | 第52页 |
·评析与启示 | 第52-53页 |
·日本、韩国与DSM | 第53-58页 |
·日本与 DSM | 第53-55页 |
·韩国与 DSM | 第55-56页 |
·分析与启示 | 第56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—基于中国的实践分析 | 第59-72页 |
·DSM与中国的实践 | 第59-69页 |
·美国钢铁保护案—中国在WTO起诉第一案 | 第59-62页 |
·中国软件产业政策补贴案—中国在WTO被诉第一案 | 第62-65页 |
·欧盟与中国焦碳争端案 | 第65-68页 |
·分析与启示 | 第68-69页 |
·中国利用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前景与建议 | 第69-71页 |
·中国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前景 | 第69页 |
·对中国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 | 第69-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6章 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与发展展望 | 第72-78页 |
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成就与不足 | 第72-74页 |
·争端解决机制的成就 | 第72-73页 |
·争端解决机制的不足 | 第73-74页 |
·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 | 第74-76页 |
·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 | 第74页 |
·中国与 DSM的改革 | 第74-76页 |
·争端解决机制的发展展望 | 第76-7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结论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