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共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及其城市环境品质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插图索引 | 第8-12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14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1.2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3页 |
| 1.3 研究方法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第2章 入口的沿革 | 第14-33页 |
| 2.1 外国古代时期 | 第15-18页 |
| 2.2 中国古代时期 | 第18-26页 |
| 2.2.1 历史回顾 | 第18-19页 |
| 2.2.2 入口构成 | 第19-24页 |
| 2.2.3 门堂之制 | 第24-26页 |
| 2.3 近现代建筑时期 | 第26-33页 |
| 2.3.1 范围 | 第26-27页 |
| 2.3.2 概述 | 第27页 |
| 2.3.3 实例分析 | 第27-30页 |
| 2.3.4 新建筑类型 | 第30-33页 |
| 第3章 当代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的发展变化趋势 | 第33-55页 |
| 3.1 影响入口形态发展变化的因素 | 第33-37页 |
| 3.1.1 功能和使用方面的需求 | 第33-35页 |
| 3.1.2 经济条件与技术手段 | 第35-36页 |
| 3.1.3 精神和审美方面的要求 | 第36-37页 |
| 3.2 当代入口形态的变化趋势 | 第37-55页 |
| 3.2.1 透明边庭 | 第38-46页 |
| 3.2.2 檐下灰空间 | 第46-50页 |
| 3.2.3 复合空间 | 第50-52页 |
| 3.2.4 生态化 | 第52-55页 |
| 第4章 公共建筑入口形态设计手法分析 | 第55-74页 |
| 4.1 建筑入口实体构成 | 第55-61页 |
| 4.1.1 门及门口处界面 | 第55-57页 |
| 4.1.2 拓展要素 | 第57-61页 |
| 4.2 入口的形式划分 | 第61-67页 |
| 4.2.1 装饰型入口 | 第61-62页 |
| 4.2.2 结构型入口 | 第62-64页 |
| 4.2.3 空间型入口 | 第64-65页 |
| 4.2.4 复合型入口 | 第65-66页 |
| 4.2.5 个性化入口 | 第66-67页 |
| 4.3 入口位置与布局 | 第67-72页 |
| 4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| 第5章 入口空间的城市环境意义 | 第74-82页 |
| 5.1 街道界面形式统一的基准 | 第74-77页 |
| 5.2 环境的中介过渡 | 第77-80页 |
| 5.3 环境文脉的延续 | 第80-82页 |
| 结论 | 第82-8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| 致谢 | 第87-88页 |
| 附录A 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