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
第1章 导论 | 第1-16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—产业链现象 | 第8页 |
1.1.2 问题的提出—产业链的形成机制问题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空间 | 第9-13页 |
1.2.1 文献综述 | 第9-12页 |
1.2.2 本文的研究空间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| 第14-15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4.2 内容框架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产业链形成机理分析 | 第16-30页 |
2.1 产业链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9页 |
2.2 产业链概念中“四维”的界定 | 第19-21页 |
2.2.1 供需链维(点和点) | 第19页 |
2.2.2 企业链维(连点成线) | 第19-20页 |
2.2.3 空间链维(线和线) | 第20页 |
2.2.4 价值链维 | 第20-21页 |
2.3 产业链形成的条件 | 第21-23页 |
2.4 产业链形成的动因 | 第23-27页 |
2.4.1 产业链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 | 第23-24页 |
2.4.2 产业链的乘数效应 | 第24-27页 |
2.5 产业链形成的基本原理—“4+4+4”模型 | 第27-30页 |
第3章 产业链形成的四维对接机制 | 第30-51页 |
3.1 对接的动力 | 第30-31页 |
3.2 对接的主要内容框架 | 第31-32页 |
3.3 对接的原理和过程 | 第32-35页 |
3.4 对接的导向 | 第35-36页 |
3.5 对接的主体 | 第36-39页 |
3.5.1 迂回生产和企业链的对接 | 第37页 |
3.5.2 技术的变化和企业链的对接 | 第37-38页 |
3.5.3 技术标准和企业链 | 第38-39页 |
3.6 对接的基础 | 第39-51页 |
3.6.1 供需链中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 | 第39-46页 |
3.6.2 空间链中的对接 | 第46页 |
3.6.3 企业链中的对接 | 第46-51页 |
第4章 产业链形成的四维调控机制 | 第51-60页 |
4.1 四维对接和现实中产业链的形成 | 第51-52页 |
4.2 四维调控和现实中产业链的形成 | 第52-55页 |
4.2.1 微观维(企业内部维)调控 | 第53页 |
4.2.2 中观维(市场结构维)调控 | 第53-54页 |
4.2.3 宏观维(政府维)调控 | 第54页 |
4.2.4 对接机制维(四维对接)调控 | 第54-55页 |
4.3 四维调控中各维度间调节的要素 | 第55-60页 |
4.3.1 分工和交易 | 第56-58页 |
4.3.2 “市场”和“计划”手段对资源的配置 | 第58-59页 |
4.3.3 自生秩序和构建秩序 | 第59-60页 |
第5章 产业链形成的四大模式及其实证 | 第60-73页 |
5.1 产业链模式的划分 | 第60-61页 |
5.2 市场交易式产业链 | 第61-63页 |
5.2.1 定义 | 第61页 |
5.2.2 四维调控概况和特点 | 第61-62页 |
5.2.3 评述 | 第62页 |
5.2.4 实证 | 第62-63页 |
5.3 纵向一体化式产业链 | 第63-65页 |
5.3.1 定义 | 第63页 |
5.3.2 四维调控概况和特点 | 第63-64页 |
5.3.3 评述 | 第64页 |
5.3.4 实证 | 第64-65页 |
5.4 准市场式产业链 | 第65-68页 |
5.4.1 定义 | 第65页 |
5.4.2 四维调控概况和特点 | 第65-66页 |
5.4.3 评述 | 第66-67页 |
5.4.4 实证 | 第67-68页 |
5.5 混合式产业链 | 第68-73页 |
5.5.1 定义 | 第68页 |
5.5.2 四维调控概况和特点 | 第68-69页 |
5.5.3 评述 | 第69页 |
5.5.4 实证 | 第69-73页 |
第6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3-75页 |
6.1 结论 | 第73-74页 |
6.2 展望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