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3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3-15页 |
前言 | 第15-23页 |
第1章 甘草酸单铵凝胶处方设计前研究 | 第23-35页 |
1 仪器与试药 | 第23-24页 |
·仪器 | 第23页 |
·试药 | 第23-24页 |
2 热分析技术(DSC)考察甘草酸单铵原料药及辅料卡波姆934的配伍禁忌 | 第24-26页 |
·实验条件 | 第24页 |
·样品测定 | 第24-25页 |
·结论 | 第25-26页 |
3 甘草酸单铵凝胶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| 第26-30页 |
·测定波长的选择 | 第26-27页 |
·卡波姆934空白凝胶基质的预处理 | 第27-28页 |
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8页 |
·精密度实验 | 第28-29页 |
·方法回收率测定 | 第29页 |
·供试液的稳定性考察 | 第29-30页 |
·预处理方法回收率测定 | 第30页 |
4 体外药物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| 第30-34页 |
·方法学考察 | 第30-33页 |
·紫外吸收光谱 | 第30-31页 |
·线性关系考察 | 第31页 |
·精密度实验 | 第31-32页 |
·方法回收率测定 | 第32页 |
·稳定性实验 | 第32-33页 |
·实验装置 | 第33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33-34页 |
5 讨论 | 第34-35页 |
第2章 甘草酸单铵凝胶的研制 | 第35-46页 |
1 仪器与试药 | 第35-36页 |
·仪器 | 第35页 |
·试药 | 第35-36页 |
2 实验方法和结果 | 第36-43页 |
·甘草酸单铵凝胶的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 | 第36-37页 |
·处方的初步考察 | 第37-39页 |
·甘草酸单铵凝胶的处方优化 | 第39-43页 |
·处方优化正交试验方案 | 第39-40页 |
·对优化正交试验中各处方刺激性,黏度,药物结晶情况的初步考察方法 | 第40页 |
·对优化正交试验中各处方的体外药物释放度的考察 | 第40-42页 |
·处方优化结果 | 第42-43页 |
3 优化处方的基本性质考察 | 第43-44页 |
·外观 | 第43页 |
·PH值 | 第43页 |
·黏度的测定 | 第43-44页 |
·甘草酸单铵凝胶的含量测定 | 第44页 |
·甘草酸单铵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度测定 | 第44页 |
4 讨论 | 第44-46页 |
第3章 甘草酸单铵凝胶稳定性考察 | 第46-51页 |
1 仪器与试药 | 第46页 |
·仪器 | 第46页 |
·试药 | 第46页 |
2 影响因素实验 | 第46-47页 |
·高温试验 | 第46-47页 |
·强光照射试验 | 第47页 |
3 加速试验 | 第47-4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7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7-49页 |
·加速实验中甘草酸单铵凝胶的基本性状考察 | 第47-48页 |
·加速实验中甘草酸单铵凝胶含量变化考察 | 第48页 |
·加速实验中甘草酸单铵凝胶的释药性考察 | 第48-49页 |
4 长期实验 | 第49-5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9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9-50页 |
·长期实验中甘草酸单铵凝胶的基本性状考察 | 第49页 |
·长期实验中甘草酸单铵凝胶的含量变化考察 | 第49页 |
·长期实验中甘草酸单铵凝胶的释药性考察 | 第49-50页 |
5 讨论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甘草酸单铵凝胶的过敏性、刺激性考察及药效学初步研究 | 第51-61页 |
1 材料和仪器 | 第51页 |
·动物 | 第51页 |
·药品 | 第51页 |
·仪器 | 第51页 |
2 甘草酸单铵凝胶的过敏性、刺激性考察 | 第51-54页 |
·过敏性试验 | 第51-52页 |
·致敏试验 | 第51页 |
·激发接触 | 第51-52页 |
·豚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刺激性实验 | 第52-53页 |
·刺激性实验方法 | 第52页 |
·刺激性实验结果判断与评价 | 第52-5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3-54页 |
3 甘草酸单铵凝胶的药效学初步研究 | 第54-61页 |
·湿疹模型的建立 | 第54页 |
·效果评价(耳肿胀度,结痂和脱屑,真皮浸润细胞数) | 第54页 |
·统计学方法 | 第54页 |
·模型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 | 第54-57页 |
·不同药物外用对DNCB诱导豚鼠接触性湿疹模型的治疗结果 | 第57-60页 |
·讨论 | 第60-61页 |
全文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4-65页 |
缩略语表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