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-56页 |
·引言 | 第14-16页 |
·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分离技术 | 第16-38页 |
·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(2D-PAGE) | 第17-24页 |
·多维液相色谱/毛细管电泳 | 第24-38页 |
·多维色谱分离的理论基础 | 第24-25页 |
·二维高效液相色谱(2D-HPLC-HPLC) | 第25-31页 |
·2D-SEC-RPLC | 第26-27页 |
·2D-IEC-RPLC | 第27-28页 |
·多维蛋白质识别技术(MudPIT) | 第28-30页 |
·2D-AC-RPLC | 第30-31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-毛细管电泳(HPLC-CE) | 第31-35页 |
·2D-RPLC-CE | 第31-33页 |
·2D-IMAC-CE | 第33-34页 |
·2D-CIEF-RPLC | 第34-35页 |
·二维毛细管电泳(2D-CE-CE) | 第35-37页 |
·芯片上的多维色谱/电泳分离模式 | 第37-38页 |
·本论文的选题思想 | 第38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56页 |
第二章 二维毛细管电泳中微透析中空纤维膜接口的制作与应用 | 第56-80页 |
第一节聚砜微透析中空纤维薄膜的制备及膜接口的制作 | 第57-59页 |
·引言 | 第57-58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8页 |
·试剂和材料 | 第58页 |
·微透析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 | 第58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8-59页 |
第二节毛细管等电聚焦—毛细管无胶筛分电泳二维蛋白质分离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| 第59-75页 |
·引言 | 第59-6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1-66页 |
·仪器 | 第61页 |
·试剂和材料 | 第61-62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62-66页 |
·蛋白质样品溶液的配制 | 第62-63页 |
·毛细管内壁改性处理 | 第63页 |
·线性聚丙烯酰胺化学健合涂层 | 第63页 |
·甲基纤维素物理吸附涂层 | 第63页 |
·一维CIEF蛋白质分离 | 第63-64页 |
·一维CNGSE蛋白质分离 | 第64页 |
·中空纤维膜接口的设计、制作 | 第64-65页 |
·2D-CIEF-CNGSE分离平台的构建 | 第65-66页 |
·2D-CIEF-CNGSE蛋白质分离 | 第6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6-74页 |
·中空纤维膜接口的优化及其输运特征 | 第66-67页 |
·一维CIEF 及CNGSE蛋白质分离条件的选择 | 第67-68页 |
·2D-CIEF-CNGSE系统的输运动力 | 第68-71页 |
·第二维CNGSE 的进样时间和CNGSE 分离时间 | 第71页 |
·应用实例 | 第71-74页 |
·血红蛋白的2D-CIEF-CNGSE 分离 | 第71-72页 |
·小鼠肺癌细胞分泌蛋白2D-CIEF-CNGSE 分离 | 第72-74页 |
·小结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0页 |
第三章 二维分离平台中柱上原位多孔膜接口的制作与应用 | 第80-102页 |
第一节柱上原位多孔膜接口的制作和表征 | 第80-89页 |
·前言 | 第80-8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81-83页 |
·仪器 | 第81页 |
·材料和试剂 | 第81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81-83页 |
·接口池及柱上多孔玻璃膜接口的设计与制作 | 第82-83页 |
·毛细管内壁预处理 | 第8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83-89页 |
·蚀刻多孔膜接口的表征 | 第83-84页 |
·蚀刻多孔膜接口的性能考察 | 第84-89页 |
·多孔膜离子的通透性 | 第85-87页 |
·多孔膜接口内表面对蛋白的吸附性 | 第87-89页 |
·小结 | 第89页 |
第二节毛细管等电聚焦-毛细管区带电泳二维分离平台的构建及应用 | 第89-100页 |
·引言 | 第9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90-93页 |
·仪器 | 第90页 |
·材料和试剂 | 第90-91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91-93页 |
·CIEF 样品溶液的配制 | 第91页 |
·2D-CIEF-CZE 分离平台的构建 | 第91-92页 |
·2D-CIEF-CZE 蛋白质分离 | 第92-9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93-99页 |
·多孔膜接口的性能和溶质的输运特征 | 第93-94页 |
·2D-CIEF-CZE 系统的输运动力 | 第94页 |
·第二维CZE 的进样长度和分离速度 | 第94-95页 |
·2D-CIEF-CZE 的正交性和峰容量的估算 | 第95-96页 |
·应用实例 | 第96-99页 |
·小结 | 第99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2页 |
第四章开管电渗泵的制作及其应用研究 | 第102-124页 |
第一节开管电渗泵的设计与制作 | 第103-111页 |
·前言 | 第103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03-106页 |
·仪器 | 第103页 |
·材料和试剂 | 第103-104页 |
·电渗泵的结构与制作说明 | 第104-10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05-10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06-110页 |
·电渗缓冲液浓度对输出压强的影响 | 第106-107页 |
·电压对输出压强的影响 | 第107-108页 |
·电渗载流缓冲液pH对输出压强的影响 | 第108-109页 |
·电渗泵输液重复精度 | 第109-110页 |
·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第二节开管电渗泵在毛细管等电聚焦中的应用 | 第111-120页 |
·引言 | 第111-11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12-114页 |
·仪器 | 第112页 |
·材料和试剂 | 第112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112-114页 |
·样品溶液的制备 | 第112-113页 |
·CIEF 样品溶液的配制 | 第112-113页 |
·鹿茸冻干粉可溶物样品的制备 | 第113页 |
·实验装置及其操作说明 | 第113-11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14-120页 |
·等电聚焦条件的选择 | 第114-115页 |
·电渗载流缓冲液的选择 | 第115页 |
·区带迁移过程CIEF加电与断电谱峰展宽对比 | 第115-116页 |
·电渗泵驱动与高差流体力驱动区带的对比 | 第116-118页 |
·电渗泵在CIEF 的实际应用 | 第118-120页 |
·标准蛋白质混合物的分离 | 第118-119页 |
·鹿茸冻干粉可溶物样品的分离 | 第119-120页 |
·小结 | 第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4页 |
第五章新型毛细管电泳-电喷雾质谱联用接口设计及应用 | 第124-152页 |
第一节无鞘流液CE | 第125-134页 |
·前言 | 第125-12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26-129页 |
·仪器 | 第126页 |
·材料和试剂 | 第126-127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27-129页 |
·无鞘流液多孔膜接口制作 | 第127-128页 |
·CE | 第128-129页 |
·CE | 第12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129-133页 |
·鞘流液的影响 | 第129-131页 |
·重现性 | 第131-132页 |
·检出限 | 第132-133页 |
·小结 | 第133-134页 |
第二节 CE/ESI-MS 无鞘流液多孔膜接口操作参数的系统考察 | 第134-147页 |
·引言 | 第134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34-147页 |
·仪器 | 第134页 |
·材料和试剂 | 第134-135页 |
·实验方法和结果讨论 | 第135-147页 |
·锥形喷雾端口无鞘流液多孔膜接口的制作 | 第135页 |
·接口优化系统实验-电泳直接进样法 | 第135-142页 |
·鞘流液对背景缓冲液响应信号的影响 | 第135-137页 |
·毛细管末端与质谱入口间距对信号的影响 | 第137-140页 |
·喷雾电压对质谱信号的影响 | 第140-141页 |
·鞘流气流量对质谱信号的影响 | 第141-142页 |
·接口优化系统实验-压力直接进样法 | 第142-147页 |
·毛细管伸出ESI不锈钢针管距离的影响 | 第142-146页 |
·喷雾电压对质谱信号的影响 | 第146-147页 |
·小结 | 第1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7-152页 |
论文工作总结 | 第152-154页 |
附录 | 第154-158页 |
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| 第158-162页 |
致谢 | 第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