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1页 |
1.1 反相乳液法聚合研究进展 | 第11-16页 |
1.1.1 聚合机理 | 第11-16页 |
1.2 反相乳液聚合的类型、影响因素及其在合成水溶性聚合物中应用 | 第16-22页 |
1.2.1 根据引发手段及聚合介质分类 | 第16-18页 |
1.2.2 反相乳液聚合中一些重要影响因素 | 第18-20页 |
1.2.3 反相乳液聚合在制备水溶性聚合物方面的应用 | 第20-22页 |
1.2.4 反相乳液聚合产品的应用 | 第22页 |
1.3 研究课题的提出 | 第22-23页 |
1.4 研究目标 | 第23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-31页 |
第二章 阴离子聚合物的反相乳液法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31-55页 |
2.1 前言 | 第31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31-33页 |
2.2.1 试剂和仪器 | 第31-32页 |
2.2.2 聚合过程 | 第32页 |
2.2.3 共聚物的特性粘度和旋转粘度的测定 | 第32页 |
2.2.4 共聚物的表征 | 第32页 |
2.2.5 絮凝时间和透光率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2.2.6 泥浆的配制及测定 | 第33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5页 |
2.3.1 引发剂的选择、引发机理、引发剂浓度对产品的影响 | 第33-37页 |
2.3.2 温度对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影响 | 第37页 |
2.3.3 乳化剂对聚合物特性粘度及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2.3.4 交联剂对聚合物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2.3.5 有机相对聚合物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2.3.6 单体浓度及配比对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2.3.7 共聚物胶乳的粒径分析 | 第43-44页 |
2.3.8 共聚物的组成分析 | 第44页 |
2.3.9 Poly(AM-co-SSS)的反相乳液法制备 | 第44-45页 |
2.4 共聚物的热稳定实验 | 第45-46页 |
2.5 水中溶解速度 | 第46-47页 |
2.6 共聚物的溶液性质 | 第47-49页 |
2.6.1 poly(AM-co-AAK)共聚物中AAK含量对溶液粘性行为影响 | 第47-48页 |
2.6.2 在淡水中和盐水中聚合物浓度与比浓粘度的关系 | 第48页 |
2.6.3 温度对共聚物比浓粘度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2.7 絮凝实验 | 第49-51页 |
2.8 聚合物对膨润土泥浆的处理 | 第51-52页 |
2.9 小结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第三章 两性聚合物的反相乳液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| 第55-80页 |
3.1 摘要 | 第55页 |
3.2 前言 | 第55-56页 |
3.3 实验部分 | 第56-58页 |
3.3.1 试剂和仪器 | 第56页 |
3.3.2 Poly(AM-co-DMPS)共聚物的反相乳液法合成 | 第56-57页 |
3.3.3 共聚物特性粘度的测定 | 第57页 |
3.3.4 共聚物表征 | 第57页 |
3.3.5 絮凝时间和透光率的测定 | 第57页 |
3.3.6 吸附量的测定 | 第57-58页 |
3.3.7 泥浆的配制及测定 | 第58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4页 |
3.4.1 DMAEMA和合成的DMPS结构式和~1H-NMR谱图 | 第58-59页 |
3.4.2 引发剂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3.4.3 乳化剂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3.4.4 油水相比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3.4.5 单体浓度影响 | 第62页 |
3.4.6 两种单体配比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3.4.7 温度的影响 | 第63页 |
3.4.8 Poly(AM/DADMAC/SSS)两性共聚物的制备 | 第63-64页 |
3.5 共聚物结构的表征 | 第64-65页 |
3.5.1 元素分析 | 第64页 |
3.5.2 红外谱图鉴定 | 第64-65页 |
3.5.3 核磁共振谱图鉴定 | 第65页 |
3.6 共聚物的热分析 | 第65-66页 |
3.7 Poly(AM-co-DMPS)溶液性质 | 第66-69页 |
3.7.1 溶解性 | 第66-67页 |
3.7.2 溶液的粘性行为 | 第67-69页 |
3.8 共聚物对膨润土和高岭土的絮凝效果 | 第69-72页 |
3.9 共聚物在膨润土上的吸附 | 第72-77页 |
3.9.1 实验工作曲线的测定 | 第72-73页 |
3.9.2 在去离子水中两性聚合物的吸附 | 第73-74页 |
3.9.3 外加无机盐对吸附的影响 | 第74页 |
3.9.4 现象分析 | 第74-75页 |
3.9.5 吸附粘土的扫描电镜 | 第75-76页 |
3.9.6 吸附粘土的x-衍射(x-ray diffraction,XRD)分析 | 第76-77页 |
3.10 处理膨润土泥浆的效果 | 第77-78页 |
3.11 小结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0页 |
第四章 阳离子聚合物的反相乳液法制备 | 第80-93页 |
4.1 摘要 | 第80页 |
4.2 前言 | 第80页 |
4.3 实验部分 | 第80-81页 |
4.3.1 试剂和仪器 | 第80-81页 |
4.3.2 阳离子共聚物的反相乳液法合成 | 第81页 |
4.3.3 共聚物特性粘度的测定 | 第81页 |
4.3.4 共聚物表征 | 第81页 |
4.3.5 絮凝时间和透光率的测定 | 第81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81-85页 |
4.4.1 单体配比对共聚物的特性粘度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4.4.2 引发剂对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影响 | 第82页 |
4.4.3 盐度对共聚物特性粘度的影响 | 第82-83页 |
4.4.4 Poly(AM-co-DADMAC)及Poly(AM/DMC/DADMAC)的制备 | 第83-85页 |
4.5 热重分析 | 第85-86页 |
4.6 共聚物的溶液的粘性行为 | 第86页 |
4.6.1 温度对阳离子共聚物的比浓粘度的影响 | 第86页 |
4.6.2 盐度对阳离子共聚物的比浓粘度的影响 | 第86页 |
4.7 阳离子共聚物絮凝效果 | 第86-90页 |
4.7.1 共聚物对膨润土水悬浮体系的絮凝性 | 第86-87页 |
4.7.2 共聚物对高岭土水悬浮体系的絮凝效果 | 第87-88页 |
4.7.3 不同阳离子度的共聚物对膨润土悬浮体系絮凝效果 | 第88-89页 |
4.7.4 不同共聚物复配对泥土的絮凝效果比较 | 第89-90页 |
4.8 小结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93-94页 |
致谢 | 第94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