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38页 |
第一节 海洋微生物及其生物多样性 | 第15-20页 |
·什么是海洋微生物 | 第15-16页 |
·海洋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 | 第16-17页 |
·海洋微生物多样性与分类学研究方法 | 第17-20页 |
·传统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分子生物学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海洋微生物的多相分类法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概况 | 第20-27页 |
·海洋放线菌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概况 | 第21-27页 |
·抗肿瘤化合物 | 第21-22页 |
·抗菌化合物 | 第22-24页 |
·作用于遗传物质的化合物 | 第24-25页 |
·酶抑制剂 | 第25-26页 |
·其他活性化合物 | 第26-27页 |
第三节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新技术 | 第27-36页 |
·去重复 | 第27-30页 |
·遗传学去重复 | 第27-28页 |
·化学去重复 | 第28-30页 |
·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新技术 | 第30-33页 |
·固相萃取技术 | 第30页 |
·超临界流体萃取(SFE)与超临界流体色谱(SFC) | 第30-31页 |
·高速逆流色谱 | 第31-32页 |
·高效毛细管电泳色谱技术 | 第32-33页 |
·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鉴定 | 第33-36页 |
·紫外和可见光谱 | 第33-34页 |
·红外光谱 | 第34页 |
·质谱 | 第34页 |
·核磁共振 | 第34-36页 |
第四节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36-38页 |
第二章 海洋微生物菌种分离与菌种库的建立 | 第38-42页 |
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1页 |
·仪器设备 | 第38页 |
·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| 第38页 |
·海洋微生物的分离(平板涂布法) | 第38-39页 |
·海洋微生物的纯化 | 第39-40页 |
·菌种保藏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与化学筛选 | 第42-57页 |
第一节 设备与材料 | 第42-44页 |
·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2页 |
·菌株 | 第42页 |
·培养基 | 第42-44页 |
·显色剂与薄层层析板 | 第44页 |
第二节 实验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抗菌活性筛选 | 第44-45页 |
·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筛选(薄层层析法) | 第45页 |
第三节 实验结果 | 第45-55页 |
·活性筛选的结果 | 第45-52页 |
·化学筛选结果 | 第52-55页 |
第四节 讨论 | 第55-57页 |
·胶州湾海洋放线菌抗微生物活性 | 第55-56页 |
·海洋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筛选 | 第56-57页 |
第四章 海洋链霉菌M518 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| 第57-81页 |
第一节 前言 | 第57页 |
第二节 化合物结构与解析 | 第57-70页 |
·星形孢菌素(Staurosporine,ST)及其衍生物 | 第57-59页 |
·倍半萜 | 第59-61页 |
·(Z)-5,7-dihydroxy-5,6,7,8-tetrahydroazocin-2(1H)-one 及其衍生物 | 第61-65页 |
·已知化合物 | 第65-70页 |
·吲哚类化合物 | 第65-67页 |
·Celastramycin B(17) | 第67-68页 |
·Chartreusin A(18) | 第68-69页 |
·其它化合物 | 第69-70页 |
第三节 实验部分 | 第70-75页 |
·设备与材料 | 第70-72页 |
·试验方法和流程 | 第72-75页 |
·发酵与粗提 | 第72页 |
·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| 第72-74页 |
·化合物4 的人工合成 | 第74-75页 |
第四节 化合物波谱学数据 | 第75-81页 |
·新化合物波谱学数据 | 第75-76页 |
·已知化合物波谱学数据 | 第76-81页 |
第五章 海洋链霉菌M491 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| 第81-93页 |
第一节 前言 | 第81页 |
第二节 化合物结构解析 | 第81-88页 |
·倍半萜类化合物 | 第81-86页 |
·已知化合物 | 第86-88页 |
·Prunetin 和Genistein | 第86页 |
·Chalcomycin A | 第86-87页 |
·其它化合物 | 第87-88页 |
第三节 实验部分 | 第88-90页 |
·设备与材料 | 第88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88-90页 |
·发酵与粗提 | 第88页 |
·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| 第88-90页 |
第四节 化合物波谱数据 | 第90-93页 |
·新化合物 | 第90-91页 |
·已知化合物 | 第91-93页 |
第六章 海洋放线菌M311 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| 第93-98页 |
第一节 前言 | 第93页 |
第二节 化合物结构解析 | 第93-95页 |
·含氮化合物 | 第93-94页 |
·酚类化合物 | 第94-95页 |
第三节 实验部分 | 第95-96页 |
·主要设备 | 第9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95-96页 |
·发酵和粗提 | 第95页 |
·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| 第95-96页 |
第四节 化合物波谱学数据 | 第96-98页 |
第七章 化合物活性测定 | 第98-104页 |
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| 第98-100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98-99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99-100页 |
·抗微生物活性 | 第99-100页 |
·抗肿瘤活性筛选 | 第100页 |
第二节 活性测试结果 | 第100-102页 |
·抗微生物活性 | 第100-101页 |
·抗肿瘤活性 | 第101-102页 |
第三节 讨论 | 第102-104页 |
第八章 两株产新化合物菌株的形态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鉴定 | 第104-122页 |
第一节 形态学和生理生化鉴定 | 第104-110页 |
·设备与材料 | 第104页 |
·形态学鉴定试验方法 | 第104-105页 |
·培养形态观察 | 第104-105页 |
·电镜形态观察 | 第105页 |
·生理生化鉴定实验方法 | 第105-108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108-110页 |
·形态鉴定 | 第108-109页 |
·生理生化鉴定 | 第109-110页 |
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110-118页 |
·设备与材料 | 第110-11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111-114页 |
·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 | 第111页 |
·PCR 扩增 | 第111-112页 |
·PCR 产物回收 | 第112页 |
·TA 克隆及阳性克隆验证 | 第112-114页 |
·测序 | 第114页 |
·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| 第114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114-118页 |
·16S rDNA PCR扩增结果 | 第114页 |
·测序结果 | 第114-115页 |
·系统进化分析 | 第115-118页 |
·两株菌的系统进化树 | 第118页 |
第三节 讨论 | 第118-122页 |
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成果 | 第122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4页 |
已发表和已提交的论文 | 第124-125页 |
附录I 化合物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| 第125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