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演变及其历史文化原因
引言 | 第1-10页 |
第一章 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演变 | 第10-15页 |
1.1 从濒于绝迹到重新粉墨登场阶段 | 第10-11页 |
1.2 逐步恢复和展开活动阶段 | 第11-12页 |
1.3 相对平静和“新右翼”出现阶段 | 第12-13页 |
1.4 巩固、充实力量阶段 | 第13页 |
1.5 进一步膨胀阶段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右翼势力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| 第15-28页 |
2.1 社会意识的保守化 | 第15-18页 |
2.1.1 在修宪和战争观上整体保守化 | 第15-16页 |
2.1.2 学界、媒体右倾化 | 第16-17页 |
2.1.3 缺乏正确的历史观和战争责任教育 | 第17-18页 |
2.2 政治生活右倾化 | 第18-25页 |
2.2.1 修宪运动 | 第19-20页 |
2.2.2 参拜靖国神社 | 第20-21页 |
2.2.3 突破和平宪法规定的防卫战略原则 | 第21-25页 |
2.3 对外战略的“普通化” | 第25-28页 |
2.3.1 日益走向“普通国家” | 第25-26页 |
2.3.2 走上“普通国家”道路的策略选择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右翼势力发展演变的历史文化原因 | 第28-42页 |
3.1 特殊的文化心理 | 第28-29页 |
3.2 天皇制和军国主义遗留思想 | 第29-32页 |
3.2.1 近代天皇制的形成 | 第29-31页 |
3.2.2 对天皇的狂热崇拜和军国主义狂潮的出现 | 第31-32页 |
3.3 近代汉学及东洋史学的研究倾向 | 第32-34页 |
3.3.1 汉学研究内容倾向上的变化 | 第32-33页 |
3.3.2 东洋史学的建立及其对亚洲国家的蔑视 | 第33-34页 |
3.4 宗教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| 第34-37页 |
3.4.1 儒教理论和佛教教义对日本政治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4.2 最具有影响力的神道教 | 第35-37页 |
3.5 文化哲学中的“特殊论”、“优秀论” | 第37-42页 |
3.5.1 从文化特殊性上寻求归属感 | 第37-38页 |
3.5.2 “脱亚入欧”论及“世界的日本”论 | 第38-39页 |
3.5.3 “文明的生态史观” | 第39-40页 |
3.5.4 新民族主义思潮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客观看待日本右翼势力及其影响 | 第42-49页 |
4.1 关于右翼对日本社会影响的程度 | 第42-44页 |
4.2 关于右翼与日本内外政策的走向 | 第44-46页 |
4.3 关于右翼与中日关系的发展 | 第46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附录 | 第55-56页 |
承诺书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