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中国史论文--隋、唐至清前期(581~1840年)论文--明(1368~1663年)论文

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

导言第1-39页
 一、流域作为一种区域的主要特征第15-19页
 二、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第19-28页
 三、技术路径第28-37页
 四、研究预期第37-39页
第一章 自然特征及明以前社会经济发展第39-56页
 第一节 自然特征第39-49页
  一、地形、土壤特征及适宜作物第39-41页
  二、气候转寒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三、水文特征及主要水灾害第42-49页
 第二节 明以前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第49-54页
  一、农牧业第49-52页
  二、工矿业第52-53页
  三、商业第53-54页
 小结第54-56页
第二章 上游农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第56-89页
 第一节 农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第56-79页
  一、农业生产条件第57-61页
  二、明代农业发展第61-68页
  三、清代农业进一步发展第68-75页
  四、对环境的影响第75-79页
 第二节 林木业的兴衰过程第79-88页
  一、明中后期木材业发展第79-82页
  二、清前期林植业恢复第82-85页
  三、清中后期木材业衰落第85-88页
 小结第88-89页
第三章 中游以省城消费为中心的经济结构第89-135页
 第一节 水资源与环境、经济第89-108页
  一、河湖水文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第89-91页
  二、水利与农业发展第91-108页
 第二节 工商业发展第108-121页
  一、粮食输入路线第109-110页
  二、手工业发展第110-119页
  三、商业中心第119-121页
 第三节 金融业兴盛第121-133页
  一、平、祁、太晋商发展第122-127页
  二、金融业兴盛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第127-133页
 小结第133-135页
第四章 灵霍峡谷工矿业发展第135-156页
 第一节 农业发展缓慢第135-143页
  一、农业发展概况第135-137页
  二、农业发展缓慢原因分析第137-143页
 第二节 工矿业发展及其影响第143-155页
  一、兴起原因第144-146页
  二、工矿业兴起第146-152页
  三、对经济、环境的影响第152-155页
 小结第155-156页
第五章 下游经济重心区进一步发展第156-194页
 第一节 农业发展第156-171页
  一、干旱对农业的影响第156-157页
  二、汾河、霍泉灌区变迁及对农业影响第157-164页
  三、汾河、平水泉灌区变迁及对农业影响第164-171页
 第二节 商业发展第171-188页
  一、发展条件第171-180页
  二、边商兴衰第180-182页
  三、经济作物种植扩大第182-186页
  四、主要粮食输入路线第186-188页
 第三节 手工业发展第188-193页
  一、冶炼业第188-191页
  二、造纸业、印刷业第191-193页
 小结第193-194页
第六章 尾闾地带的水环境特征及商业发展第194-217页
 第一节 水环境恶化及影响第194-203页
  一、黄河小北干流迁徙与水环境恶化第194-196页
  二、灌溉功能的演变第196-203页
 第二节 经济布局调整第203-215页
  一、水环境对经济布局的影响第203-209页
  二、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第209-215页
 小结第215-217页
第七章 汾河流域整体性特征第217-243页
 第一节 上游与中下游经济、环境互动第217-222页
  一、与中下游的经济交流第217-219页
  二、与中下游环境互动第219-222页
 第二节 省城与流域凝聚力第222-228页
  一、省城对社会经济的促进第222-223页
  二、省城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第223-228页
 第三节 灵霍峡谷对流域整体性的制约第228-231页
  一、灵霍峡谷地理位置及意义第228-229页
  二、对流域整体性的制约第229-231页
 第四节 下游经济重心区对流域发展的影响第231-236页
  一、生产风俗的北向传播第231-234页
  二、平阳城的经济地位第234-236页
 第五节 尾闾地带与流域的外向扩展第236-242页
  一、尾闾是流域之门户第236-238页
  二、门户地位发展的时代特征第238-242页
 小结第242-243页
综论第243-261页
 一、明清时期汾河流域各经济区的互补性及地位变动第243-251页
 二、明清时期汾河流域产业布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251-255页
 三、汾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思索第255-261页
结语第261-264页
主要参考书目第264-270页
附录:玉米、甘薯在汾河流域传播过程及原因分析第270-277页
后记第277-278页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278-279页

论文共27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时域矩量法及其在辐射和散射问题中的应用
下一篇:城市污水资源化中再生水的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