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1-9页 |
第一章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9-16页 |
一、概念界定 | 第9-10页 |
(一) 类型和层次 | 第9页 |
(二) 普通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 | 第9-10页 |
二、普通高等学校的分类和定位 | 第10-12页 |
(一) 分类和定位 | 第10页 |
(二) 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和定位 | 第10-12页 |
三、理论基础 | 第12-16页 |
(一)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| 第12-13页 |
(二) 特罗(Martin Trow)理论 | 第13-14页 |
(三) 普通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理论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现状 | 第16-22页 |
一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现状 | 第16-20页 |
(一)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迅速提高 | 第16-17页 |
(二) 普通高等学校的类别结构有所改善 | 第17-18页 |
(三) 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结构逐步优化 | 第18页 |
(四) 普通高等学校隶属关系和举办主体发生重大的变化 | 第18-19页 |
(五) 普通高等学校办学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| 第19-20页 |
二、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0-22页 |
第三章 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结构的国际比较 | 第22-42页 |
一、美国卡内及促进教育基金会对普通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划分的改革 | 第22-25页 |
二、2000年版的美国卡内基《高等院校分类》 | 第25-26页 |
三、分类法级标准评析 | 第26-29页 |
四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级教育(高等教育)分类标准 | 第29-35页 |
(一) 目的和用途 | 第29-30页 |
(二) 适用范围 | 第30页 |
(三) 教学计划的定义 | 第30-31页 |
(四) 交叉分类可变因素 | 第31页 |
(五) 分类结果、标准及比较 | 第31-33页 |
(六) 教育的大类与学科划分 | 第33-35页 |
五、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国家教育标准分类法》的评析及启示 | 第35-36页 |
(一) 该分类法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| 第35-36页 |
(二) 该分类法具有标准明确、具体、容易理解等优点 | 第36页 |
六、中国广州管理科学院大学分类及其评价 | 第36-40页 |
(一) 类型划分 | 第37-38页 |
(二) 按照科研规模,将普通高等学校分为4型 | 第38页 |
(三) 分类标准 | 第38-40页 |
七、武书连“大学分类”评析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研究的几点构想 | 第42-51页 |
一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原则 | 第42-43页 |
(一) 普通高等学校分类原则 | 第42页 |
(二) 普通高等学校定位原则 | 第42-43页 |
二、普通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的依据 | 第43-45页 |
(一) 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的依据 | 第43-44页 |
(二) 普通高等学校定位的依据 | 第44-45页 |
三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类型划分构想 | 第45-47页 |
(一) 纵向划分 | 第45-46页 |
(二) 横向划分 | 第46-47页 |
(三) 普通高等学校类型的划分结果 | 第47页 |
四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划分构想 | 第47-48页 |
(一) 层次划分依据 | 第47页 |
(二) 层次划分的结果 | 第47-48页 |
五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划分结果 | 第48-51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