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31页 |
| ·国际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发展概况 | 第10-19页 |
| ·农产品安全管理 | 第10-14页 |
| ·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 | 第14-18页 |
| ·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| 第14-16页 |
| ·有关苹果质量的标准体系 | 第16-17页 |
| ·农药残留标准 | 第17-18页 |
| ·欧盟、美国的检测技术体系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内关于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| ·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全程质量监控发展现状 | 第21-25页 |
| ·监控管理 | 第21-23页 |
| ·苹果标准体系建设 | 第23-24页 |
| ·检验检测体系 | 第24-25页 |
| ·我国发达地区农产品安全管理的经验 | 第25-30页 |
| ·上海、浙江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| 第25-28页 |
| ·山东省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| 第28-30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| 第30-31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3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30-31页 |
| 第二章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 | 第31页 |
| ·研究的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第三章 陕西渭北无公害果品生产质量监控现状分析 | 第32-39页 |
| ·陕西渭北无公害果品生产质量监控发展现状 | 第32-36页 |
| ·管理组织建设 | 第32-36页 |
| ·政府行政管理 | 第32-33页 |
| ·产业组织自身管理 | 第33-35页 |
| ·市场认证管理 | 第35-36页 |
| ·标准体系建设 | 第36页 |
| ·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| 第36页 |
| ·陕西渭北无公害果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9页 |
| ·监控主体的发展不平衡 | 第37页 |
| ·果品标准体系方面的问题 | 第37页 |
| ·检测技术体系方面的问题 | 第37-39页 |
| 第四章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基本理论 | 第39-41页 |
| ·全程质量监控的基本理论的产生 | 第39页 |
| ·全程质量监控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| 第39-41页 |
| 第五章无公害果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 | 第41-47页 |
| ·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 | 第41-44页 |
| ·监控管理体系 | 第41-42页 |
| ·标准体系 | 第42-43页 |
| ·检验、检测体系 | 第43-44页 |
| ·影响全程质量监控有效运行的因素 | 第44页 |
| ·农产品生产的自身特性 | 第44页 |
| ·我国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低 | 第44页 |
| ·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 | 第44页 |
| ·无公害果品生产全程质量监控运行机制 | 第44-47页 |
| ·全程质量监控及其运行机制的涵义 | 第44-45页 |
| ·陕西渭北无公害苹果生产全称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分析 | 第45-47页 |
| ·行政干预机制 | 第45页 |
| ·自我约束机制 | 第45-46页 |
| ·社会监控机制 | 第46-47页 |
| 第六章 无公害苹果生产全程质量监控检测技术体系现状与分析 | 第47-53页 |
| ·农药残留生化检测法 | 第47-49页 |
| ·活体检测法 | 第47页 |
| ·酶抑制法(EIM) | 第47-48页 |
| ·酶免疫分析技术(EIA) | 第48-49页 |
| ·农药残留仪器分析法 | 第49-50页 |
| ·农药残留的提取、净化 | 第49-50页 |
| 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| 第50页 |
| ·农药残留分析的发展趋势 | 第50-51页 |
| ·我国农药残留分析检测的不足 | 第51-53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53-57页 |
| ·结论 | 第53页 |
| ·质量监控的发展趋势 | 第53-54页 |
| ·监控主体的多元化 | 第53页 |
| ·监控体系的法制化和系统化 | 第53-54页 |
| ·质量标准和检测手段科学化 | 第54页 |
| ·监控信息的网络化 | 第54页 |
| ·发展建议 | 第54-57页 |
| ·建立苹果的“身份证”制度,实施标识管理 | 第54-55页 |
| ·加快引导认证体系建设,实施强制性认证 | 第55页 |
| ·制定与完善苹果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体系 | 第55页 |
| ·制定苹果农残速测的技术标准和限量指标 | 第55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3页 |